旗袍,盛开在岁月深处的一朵花
带着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优雅隽永
让东方女子穿越时空、摇曳生姿
变成了一道无比曼妙的美丽风景
连接起过去和未来、生活与艺术
古典旗袍与东方女子的结合,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岁月。旗袍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女性身材曲线的魅力, 完美诠释了东方美学的神韵。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其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让我们一起听东华大学卞向阳教授讲述近代上海服饰,解读上海的摩登生活,解说旗袍的演变历程。
1928年,周刊《上海漫画》上
刊登的夏日时装插图 叶浅予画
摩登风尚与上海生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日常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商业化进程加快,深入都市生活的海派服饰时尚风生水起,并以“摩登”的姿态成为上海生活的旗帜。
谭元元版《花样年华》片段
在上海,有摩登生活、摩登女郎,更离不开摩登准则的服饰时尚。时兴光鲜、优雅精美的服饰摩登,是上海生活的符号标志。在上海生活中,喜爱打扮、精于打扮似乎是上海人的天性,事实上,这既是晚清上海都市服饰对传统的承袭、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会气氛和商业环境的熏陶,以及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果,也是在商业社会中更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难学样,
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样。”
那时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窗口,西方的服饰文明和流行会第一时间流传到上海,经由上海人的消化、吸收和创造构成摩登服饰风尚,再流传到全国。上海特殊的城市地位和功能,使上海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服饰时尚的风向标,上海服饰时尚引导传统服装逐渐与西方服饰相融合,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特色。名人女眷等女性社会名流对于服饰时尚也有较大影响力,装扮形象以雍容华贵、高雅端庄为主,如胡蝶、徐来、阮玲玉等电影明星,本人的衣着、电影中角色的着装都引领流行。
左图为阮玲玉身着旗袍
右上胡蝶身着旗袍 右下徐来身着旗袍
旗袍的演变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
在当时的女性时装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旗袍,旗袍制裁得称身适体,更能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旗袍体现出了由西式审美和中式美学潜意识共同构成的时代衣着新美学。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其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表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通袖以及平面结构与剪裁等。在旗袍的流行中,旗袍的下摆线是最为重要的风格线,其他因素变化均与其有关。
1925-1929年,从萌芽到流行起步和发展阶段,其中西合璧的创新特色日益显现。1925-1926年主要是较为大胆的时髦女子穿用,廓形较为宽敞,呈倒梯型,基本不展示腰节,下摆在脚踝以上,有些衣长略高于脚踝,刚好露出鞋子,袖子多为喇叭状的“倒大袖”,袖长略过肘部,多配穿平跟皮鞋。1927年旗袍下摆线位置上升,最短在小腿中部,用蝴蝶褶的衣边或宽花边进行边缘装饰,同时出现了长袖旗袍,品种花色更加丰富。
1928年旗袍下摆上升到小腿中上部,衣袖短而宽,风格和材料趋向简单大方、朴素清雅。1929年旗袍上升几近膝盖,袖口也随之缩小,和缩短了的袍长相呼应,袖子不仅口部缩小,有些长度也向上提升使得袖长及肘,鞋跟也有了高度。
1930年-1937年,是上海旗袍的鼎盛期。旗袍开始收腰,结构引进西式手段,女性形体曲线得以展示。1930年旗袍的下摆线正好遮住膝盖,然后从高到低。1933年旗袍的下摆降低到遮住脚踝,时兴长的喇叭袖,袖口宽大且底部开衩,领子加高,裙衩也高到膝盖以上。1934年,旗袍下摆继续延长到脚面,腰身收紧,衣领加高,袖子变短且很贴身,袍衩最高可达大腿中上部,印花图案比较丰富,条纹、格纹和小碎花的图案很受欢迎,这在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旗袍中尤为明显。1935年,旗袍长度达到极致,下摆近地,成为拖地旗袍,袍衩缩短。1936年,下摆上升到露出脚背,高领依然流行,袖长有所减少,袍衩长度增加,收紧腰部,袍身合体。1937年,下摆继续上升,袖子极短而更像肩饰,腰部内收修身,旗袍开衩大都到小腿中部。
1938年-1941年,抗日战争烽火蔓延,旗袍的流行变化也较为缓慢,依然保留鼎盛期余韵,方便、简单、美观成为旗袍的新标准。1938年,下摆继续变短,脚踝露出,无袖旗袍风行,节约和简单成为新的主题。1939年,领子回落正常高度,无袖旗袍中肩部略有加宽,很多人使用下摆到小腿中部的旗袍以更加方便活动。1940年,旗袍最大的变化是从无袖又回到有袖的形式,单色和条格等装饰简单的织物受到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倡国货的社会潮流中,有“爱国布”之称的毛蓝布做的旗袍在抗战初期风行一时。
旗袍传统的平面结构的好处在于:通袖强调传统美人的溜肩,腿也只在袍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尽管旗袍在胸臀的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横向腰线分割和胸腰省道,腰部虽通过边缝内收但仍具相当的宽松度;至于纤腰则是概念想象的必然,身段婀娜者自不必说,即便是腰变粗腹显赘穿上旗袍仍有臆想中的苗条,最多只是使袍在腹前有一个不明显的凸出曲面,反而显出中国传统式的“富态”,这使得旗袍无论二八佳丽或六十年纪均相适相宜。
旗袍体现出了由西式审美和中式美学潜意识共同构成的时代衣着新美学。本身的式样变化和对于服饰配伍的中西包容,又体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偏爱,有着丰富的细节和变化,进而造就了个性充沛的风尚流行。
卞向阳
东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主任,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服装、艺术学理论领域首席传播专家。
文编|王 虹 张丁妮
美编|慢慢华
部分视频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