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思想史:从霍布斯到马克思》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著
周保巍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者按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政治理论教席荣休教授、享誉国际的《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杂志创刊主编伊安·汉普歇尔-蒙克的经典著作《现代政治思想史:从霍布斯到马克思》中译本首次问世,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思考与启迪。
本书原版于1992年问世,并在当年荣获英国政治研究会“麦肯茨图书奖”(W.J.M.MACKENZIE BOOK PRIZE),迄今为止,已经再版了十余次,并外译为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多语种。蒙克对于政治思想经典学殖深厚、详略得当的介绍,激发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学习热情,为大众研习政治理论提供了多面向的观察。今年是该书出版的第30年,蒙克教授带领我们走进“文本中的世界”,剖析“概念中的历史”,探寻“思维中的张力”,他对这些思想家的解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正在成为新的经典。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备受国际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权威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蒙克教授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其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的思想,致力于将学术巨星的观点与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联系起来。
我们看到,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思想家关注相对静止、复杂的道德哲学与政治信仰,而以卢梭、伯克为代表的学人则更多着眼于动态的社会、政治发展理论。蒙克祛除了晦涩、抽象的长篇大论,代以明晰简洁而不失深度的探讨,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作者介绍
伊安·汉普歇尔-蒙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政治理论教席荣休教授,享誉国际的《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杂志创刊主编,其著述包括《现代政治思想史:从霍布斯到马克思》《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 《政治理论中的概念和理性》等,作品多次被翻译为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荷兰文、土耳其文和韩文。
译者介绍
周保巍,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专治西方政治思想史、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思想史方法论,译有《休谟传》《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卢梭与休谟》《民族语境下的政治思想史》《休谟书信集》(即出)等。
中文版序
一位作者所能得到的最高赞誉,莫过于他的作品被认为值得倾力译成另一种语言。而能被认为值得译成中文更是一种莫大的奖赏,中英双语的读者和说这两门语言的人数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语种,而中国文化本身也有着最为悠久的、从未间断的历史。
我并不是语言学家,对中文也一无所知,但我对翻译的了解(即使我所了解的只是非常相近的语言之间的翻译)足以让我意识到,把我所写的这本大书译成和印欧语系(英语便是其一)有着天渊之别的另一种书面语言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对竭力完成此项艰巨任务的学者们,我自是不胜感激。
回顾本书,从首版问世到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译本的相继推出,至今已经30年。同行们相信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是我的荣幸。我的初衷是深入分析为数不多的几位重量级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大家的政治思想。当然,从连贯的、相互关联的(并非面面俱到的叙事)角度来说,不能称其为一部史学著作。书中的每个章节其实都是独立成篇的,它们诠释了每一位思想家(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思想家群体)的思想观念。但我的本意确实想着眼于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每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理解他们所试图表达的内容和他们所试图采取的行动,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思想、比喻、修辞和论证等,从而说明他们的论证是如何借鉴了或预设了某些信念,这些信念需要被重新发现,需要予以详细阐述。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现代读者理解,也为了能让他们知晓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而且我认为,这些内容对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更有助益。有鉴于此,撇开选定为主题的那几位思想家,提供有关其他思想家的大量历史细节,有时是必要的。比如,我力图证明,要理解洛克的论证框架,就必须理解罗伯特·菲尔麦的著述。不仅要理解菲尔麦对父权制的辩护——那是洛克所反对的,还要理解菲尔麦对他那个时代的契约论者的具体批评——那是洛克认为必须要予以回应的,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同样,要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分析,就必须回顾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关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它们确立了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从哲学转向经济学时所使用的术语和所讨论的问题。
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圈内(与欧洲大陆的情况有所不同),政治思想史这门课通常开设在政治学系、哲学系和历史学系。三者的关注点有着很大的区别。哲学系认为政治哲学近似于伦理学,而且在后实证主义那里,即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出版之前的20世纪大环境下,政治哲学被认为是一项主要从逻辑连贯性方面开展的、对论点加以分析和评价的活动,而提出这一论点的历史背景对任何问题的解读往往都无足轻重。在政治学系里,除“迈克尔·奥克肖特学派”之外,政治思想史的作用也常常流于表面:它只不过对那些想要熟悉“伟大思想家”的学生来说才是重要的。但是,解读这些思想家与现代政治状况和实践的关系会遭遇各种问题,特别是经验主义主导下美国的“政治科学”,它们往往秉持坚定的反历史主义观,并开始在英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政治理论领域掀起的那场著名的“历史的”或“剑桥学派的”革命,正是对此所作出的回应。我十分认同这场学术运动,尽管我自己并非“剑桥学派”的传人。
正如所有出色的辩证思想家所知,寻求和探索各种针锋相对的关系背后的意义,要远比解决这样的紧张关系更有收获。围绕政治议题的史学进路和哲学进路之间的思维碰撞,总是如此引人入胜。而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各种张力,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荣幸之至的是,我能为此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2022年于英国埃克塞特
本书思维导图
目 录
中文版序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在翻译中发现”——在大变局时代重塑我们的政治想象力 周保巍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托马斯·霍布斯
第二章 约翰·洛克
第三章 大卫·休谟
第四章 让-雅克·卢梭
第五章“普布利乌斯”:《联邦党人文集》
第六章 埃德蒙·伯克
第七章 杰里米·边沁
第八章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第九章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第十章 卡尔·马克思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马泽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