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治精要》
主审:钟南山 王辰
主编:瞿介明 曹彬 陈荣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扫二维码
免费阅读电子书
本书是一本汇聚了国内顶级传染病与呼吸病相关专家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了对新冠肺炎的病毒学、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等,对于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普通读者认识和防控新冠肺炎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为新冠肺炎的全球防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基层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所在,基层干部是落实基层防控的关键力量。在疫情防控中,基层员工掌握信息技术,并以此作为防控工具,将极大提升防控工作的效率。
在本轮疫情中,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到防控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相关微信群建立和公众号信息发布,到云健康、随申办等app的运用,乃至于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网络安全、大数据技术、机房运维技术等力量的补充,无不彰显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开展基层防控工作?
作者:迟春花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层防控工作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和推广,表现在信息通讯技术实现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关口前移、以信息技术提升新冠肺炎诊治的效能以及建设防控平台几个方面。
以信息通讯技术
实现防控的关口前移
1
全面开展社区居民的登记、筛查、报告。采用网络直报方式,支撑疫情数据填报和逐级统计,重点涵盖疑似、确诊病例等内容,不断提高数据报送质量、效率。利用手机APP、微信等形式完成本区域居民的出行信息、健康情况等登记,可以在信息系统设定“高危提醒”等功能,重点、及时地跟踪“高危可疑人群”,整体、动态地掌握本区域人群防控情况。利用互联网信息系统,对发热等可疑患者做好筛查、预检分诊和门诊登记,并立即就近转诊至设有发热门诊的上级医院,信息登记完成后要按时上报。
2
落实居家观察人员的信息登记、报告。
观察期患者管理。利用网络资源协助追踪、督促来自疫情发生地区的人员居家医学观察。在医学观察14天内,可以借助网络系统监测其健康状况,例如由患者或家属以“电子版患者日志卡”的形式每天通过微信、手机APP、网络登记、电话联系,及时登记个人病情变化。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实时检测,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老年人及基础患者群管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家庭病床”为目标,逐步实现“远程病床监护系统”。基层医生利用网络加强线上的精准管理和服务,重点对辖区内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患者群开展“线上健康管理”工作。
3
智能语音系统提升社区卫生工作效率。有条件的社区可以运用智能语音随访系统辅助进行各项抗疫工作。
4
利用“互联网+"扩展医疗服务范围。
线上医生问诊平台。建立医疗网络问诊平台,面向社区居民市民提供病情咨询服务。
线上就医指引。建设网络平台引人了该地区官方挂号平台,提供发热门诊查询、在线挂号等第三方服务。帮助居民在线进行发热诊前自我评估。如有发热症状,还可以通过平台查询离家最近的发热门诊,提前查询就诊服务。
5
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打造线上科普平台。
6
基层医务人员线上学习。
以信息技术提升诊治的效能
1
实现诊疗远程化。发挥大医院资源优势,打造多层级诊疗互动服务平台。各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可建设数字影像远程诊疗服务,并形成“可疑病例远程会诊”日常流程。
2
利用“医联体”促进多层级联动互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将同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单位与各上级医疗单位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防疫专利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各地区的数据平台,促进多层级医疗机构的有效联动。
建设防控平台
1
筛查可疑患者、传播途径、超级传播者。
收集与传播相关信息:收集那些到过疫区的人员的信息,包括到达疫区的时间、在疫区和离开疫区路途中所接触的人员、到过的地方等。
收集疑似症状:相关居民上传自己的健康状态,是否有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腹泻等。以上数据可协助筛查可疑患者、了解传播途径、发现超级传播者,对疫情的精准防控有重要意义。
2
规避传染源。通过实时定位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所在地理位置,让市民能主动规避传染源,通过疫情地图切断传播途径。
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