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前总校长吴子健: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

转自:第一教育 2022-03-07 19:52:06

吴子健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前总校长、高级顾问,拥有40余年教育经验,特级校长,上海市九年一贯制教育专业管理委员会前主任;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前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前校长。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从九十年代起从事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主编出版《快乐体验》《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模式研究》《学生创造力培养序研究》《探究学习与教师行为改善》。出版了由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作序的专著《教育在哪里》。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的课题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三等奖,全国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十五”优秀研究成果专著三等奖。课题《从研究学生出发,提升“15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入选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课程库。

点击上方视频观看《一校之长》

包玉刚实验学校成立于2007年,是一所非营利的双语学校,由包氏家族为纪念已故船王包玉刚爵士而创建。

包校提供创新的双向沉浸式双语教育,倡导全人教育,致力于学生在智力、情感、体魄、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热心、有责任心的21世纪世界公民。

说起包校,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会想起创办人包陪庆理事长、谭茀芸副理事长、包文骏副理长,想起吴子健校长,可以这么说,包玉刚实验学校在中国发展的这十几年,深深地印上了他们的烙印——无私的付出,无限的热情。而吴子健校长以那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作为基础的“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的教育理念,则是新时代教育的宝贵的经验和和实践。“你与别人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吗?”这是包校教师在包校的开学第一课问孩子的三个问题。希望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研究学生是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

对于吴子健来说,不论是之前在建青实验学校十几年的积累,还是在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十多年的飞跃式发展,研究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实验”,贯穿了他整个的校长生涯。

“建青实验学校的前身是一所重点中学,建青实验学校在1984年成立以后,作为一所幼、小、中十五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做到了三个‘率先’:率先放弃选择生源的权利,采用了不加选择就近入学的招生制度改革;率先进行了课程教材改革,为上海市的一期二期课改提供了范例;率先实行了15年一贯制的学制。”而这,也正是吴子健“研究学生”的起点。

2006年开始,建青实验学校在校长吴子健的主持下,开始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观测日记,学校的老师和行政团队每周对学生进行记录,吴子健再根据老师的记录并形成读后感,从2006年到2010年积累了数百万字,并将其精华部分集结成书,出版了《教育在哪里——一个校长的365天》,成为研究学生的教育学经典。

“通过对每一位学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赫拉克利特所说过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是在不断流淌的,对吧?”吴子健说,“当你第二次踏进河水的时候,水中的物质都发生变化,一个老师也好,一个家长也好,不可能遇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和孩子。”

对于吴子健来说,不仅早早在理念上先行一步,与此同时,“到学生中去”更是他40余年从教生涯的深切感受。“我从教这么多年来,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跟孩子在一起,包括在建青的时候,幼儿园也好,小学也好,初中或高中,我都感到和孩子一起非常幸福。”吴子健说。这位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在餐厅就餐的校长,即便是退休之前,他还参加了包校虹桥校区到松江校区来回60公里的骑行,“和孩子在一起骑行,我觉得很开心。”

除了学生以外,和老师在一起研究学生,也是吴子健的“幸福时光”:“到了包校以后,虽然外籍教师占50%,但是和老师们在一起在讨论学习、分析我们孩子的成长情况,我就感到非常幸福。”吴子健说道,“从中外著名教育家到我们现在的每一个老师,都必须重视研究学生,都渴望着通过了解到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给到他们最适合的教育,让他们拥有幸福的童年。”

研究学生要允许孩子叛逆

在“研究孩子”的领域,吴子健有一句名言——保护叛逆,就是保护创新:“我们都知道孩子到了初中的时候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可能做出我们成人、老师、家长觉得不能接受的出格的事,而这正是他的成长。”

对此,吴子健校长通过了三个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保护叛逆就是保护创新”。

第一个是“抽水马桶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学生上课时,借上卫生间的时候,把水箱拆了下来,最后因为螺丝帽掉在马桶里就装不上去了。“我们发现以后没有简单的批评他,而是请父母来讲述了孩子成长的经历。他的父亲告诉我们,孩子从懂事开始除了家里的名贵手表,其他东西都被拆过了。”吴校长笑着回忆道,这个孩子进学校测试时,就看到他在有些动作上比较“出格”,当时招生小组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最后还是拍板招进来了,“果然‘出事了’。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这个孩子渴望钻研、渴望研究的一面,他为什么要拆学校的马桶?因为他家里的马桶是连体的,没有办法研究!”在和学校深入沟通以后,孩子的家长,给孩子买了一个分体式的马桶,专供他研究。后来,这个孩子在国际创新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和他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保护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小黑客的,他为了检验包校校园网的安全性,利用医务室的电脑“闯进”了校园网,这样他可以看到内部的文件。我们慎重地讨论了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处分。”吴校长说道,“但是,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从他懂事开始,父母就在家里为他建了一个工具房,他的电脑水平进校时已遥遥领先于同龄孩子了。”通过这次“黑客事件”,我们在批评教育的同时,也为他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创设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后来他在包校学习期间,先后通过科研课题的多轮筛选和答辩,获得了中国科协的肯定,入选中国科协“中学生英才计划”的优秀学员,师从复旦大学计算机和软件学院的院长。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考评,作为英才计划优秀学员,受邀赴日本参加了亚洲六国青少年科技交流和多项国际计算机论坛,并入选国家队,出征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国际中学生科创最高赛事-“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INTEL-ISEF)”。他自主研发的《由智能DNS云服务器和分布式智能路由器构建的智能DNS系统》项目,获得了该赛事的国际计算机协会专项奖。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建青实验学校的幼儿园,这是一个关于“一个眼睛大熊猫”的故事。有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拿出一幅画问孩子们这幅画画的好不好?对不对?许多同学都举手说不对。为什么?因为老师画是一个大熊猫,但它只有一个眼睛。后来只有一个孩子举手了:这个孩子说,画的对的。即便是受到众人的侧目,但老师还是非常亲切地问他:你说说看为什么你说的是对的?他说,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动物园,我就看到有一只眼的大熊猫。这时,其他孩子就更觉得可笑了,怎么会看到一只眼的大熊猫呢?此刻,老师示意继续让他说。这个小男孩说,因为大熊猫是侧着坐的,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一只眼,他还上去画了一幅画。这时,其他孩子们都恍然大悟。于是老师就表扬了这位小朋友,对他这种独特的观察和表达进行了肯定。

“这三个故事实际上说明,有的时候,孩子的举动、言语,可能和常人所认为的不一样,但事实上,恰恰是创新的火花。”吴子健说道,“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不仅要在课内、在学校内观察孩子,而且要在课外,比如我们孩子在参加艺体训练的时候,也要去细致地观察他们,包括我们现在双减以后的课后服务,并不只是说,把孩子‘管住’就可以,而是看他们哪怕在一些‘出格’的时候,不寻常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成长的意义。”

研究学生不要着急

无论是建青实验学校还是包玉刚实验学校,都是较长学制的实验性学校,这对于吴子健校长思考、践行“研究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在研究学生的过程中,吴校长认为,心态非常重要:“不要着急,教育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是一个团队共同研究就更好了。比如在班级里面可以确定几个对象,教研组或同一门课任课老师可以联合研究,或者对孩子能不能做一些跟踪分析研究?我觉得这些肯定会指导孩子成长,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会提高的。

“实际上,这种研究的整体理念,在包校实施得非常彻底,针对每一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理念,包校从课程设置到活动都是特别丰富多彩的。”吴校长说。“我们在课程当中非常注重课程理念内容的研究,研究课程是在基于研究学生的基础以上的。所以我到包校以后,根据在建青实验学校一期二期课改的实验基地的经验,组织力量把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试行稿)课程方案共计十多万字包括九个部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保障,全部翻译成英文后,各学科组再把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试行稿)与国外课程进行了系统比较。有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应该在哪里创新。”

而正是基于学生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改革,证实了吴子健的“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不仅只是针对精英阶层的“小众教育”:“其实在建青实验学校期间的教育改革就已经证明了,当时是没有选择生源的,但许多孩子现在发展得很好,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吴子健说,“那么从包校的情况来看,即便在没有电脑摇号的时期,我们也并不是来通过书面考试来选学生的,而是比如通过团队活动、动手动脑、合作能力等方面。到了电脑摇号以后,我们的学生更是来自于四面八方,但有些孩子进来时,英语相对比较弱,第一堂外教的课都无法听懂,但半年以后,就完全跟得上。当然我们也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助教,针对每一个不同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让孩子培养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