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各种矛盾日渐显露,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口的不断膨胀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减少,这也势必造成城市地表用地的短缺,而开拓新的城市空间则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隐形的财富,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使用是解决城市土地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徐汇滨江传媒港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徐汇滨江传媒港知多少
上海文化产业新地标——西岸传媒港坐落于上海市徐汇滨江核心地带,地上建筑以“九宫格”样式排列。这里将成为以影视制作、数字科技、文化娱乐、休闲消费为特色的上海国际文化、传媒、科技新中心,不久的将来,央视华东总部、腾讯华东总部、游族网络等文化传媒“巨头”将在这“安家”。
你知道吗,在这“九宫格”地平线之下,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城”。传媒港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就达到44万平方米。这里不仅拥有全联通的B1层地下商业综合体、5200个车位,还有实现 “人车分流、车位共享、车车分流”的地下环通道,集商业、交通、休闲于一体。在这里,公共资源实现规模化设置与共享,土地资源也得以高效利用,地平线之下的空间迎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上下联动打造立体空间步行体系
将轨道交通与街区商业结合,能有效提升轨道沿线的品质,吸引大量人流聚集,这是现在很多商场地下一层与地铁出入口相接时的常规做法,传媒港也是这么做的。
“从地铁站出站后,不用上到地面便可以逛街购物,这里的地下商业街体量非常庞大。”徐汇区民防办工作人员李钢向我们介绍道,“大片的地下商业区分布在传媒港地下的北、中、南‘三轴’及贯穿南北的龙腾大道 ‘一带’,将传媒港‘九宫格’串联了起来,人们不用出去便可以将传媒港兜一圈。”
如果仅仅是庞大的全联通地下商业街区,似乎还不足以体现传媒港地下王国的魅力。
如何连接地面建筑与地下综合体,并充分利用不远处的黄浦江江景为步行增添乐趣,是设计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将地下步行网络进一步延伸至地面,把轨道交通、商业街区、地上建筑串联起来,打造立体化的步行网络。”这一设计方案获得一致通过。在地下商业街区与地面大厦相连接的部分,设计者把直通地面一层并可摄入自然光的下沉广场作为过渡,不仅提高了空间上的使用率,而且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克服了传统地下商业空间压抑、辨识度低的缺陷,为轨道交通与商业设施综合体注入活力。
地面上的步行网络也同样精彩,行人将在此收获“空中漫步”的美妙体验。设计者通过建造二层平台打造城市“第二地面”,将传媒港“九宫格”内的建筑连接起来,并在平台上种植大量乔木,为行人提供绿树环绕的宜人林下空间。此外,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不同主题的节点广场以及铺设合理的消防排烟孔,都让步行充满了乐趣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多层次、立体化的慢行交通系统纵向连接地下一层至地上二层,不仅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让江景、城市、人在这一刻得到了融合,为繁忙的都市生活提供了片刻悠闲。
上期回顾/在人防建设与景观维护间寻找最大公约数(三)
下期预告/黄浦江边有座立体城(二)
来源:宣教中心 《生命与灾害》
编辑:宇路
投稿:shmfrmt@163.com
(注:稿件标题+作者姓名+图文或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