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华东师范大学 > 文章详情

这款“金牌”产品正席卷多国,背后是华东师大智慧!

转自:华东师范大学 2025-11-27 20:26:45

华东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

“水杉中文(Shuishan ChineseEdu ) ”

智慧教育平台

获“2025全球中文联盟

数智化教学金牌教学工具”

首发入驻中文联盟新平台

该平台是全球仅有的12个覆盖

 “教、学、研” 全场景的国际中文AI产品之一

以数智化赋能全球中文教育!

“水杉中文”移动App端

在2025世界中文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水杉中文Shuishan ChineseEdu”智慧教育平台荣获“2025全球中文联盟数智化教学金牌教学工具”,并作为全球仅有的12个覆盖“教、学、研”全场景的国际中文AI产品之一,首发入驻中文联盟新平台。东师大因在数智化国际中文教学领域的卓越综合实力,获评“2025全球中文联盟数字化教学金牌合作伙伴”

“水杉中文”智慧教育平台荣获

“2025全球中文联盟数智化教学金牌教学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荣获

“2025全球中文联盟数字化教学金牌合作伙伴”

此外,由华东师大共建的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提交的案例“数字化赋能意大利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水杉中文’智慧平台为例”,获评“2025孔子学院数字化应用与实践示范案例”,全面展现了“水杉中文”平台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实践。

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提交的“水杉中文”相关案例

荣获“2025孔子学院数字化应用与实践示范案例”

“水杉中文”形成了一套

教学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个性化

可复制范式

为全球国际中文教育的

数智化教学管理

提供了实践标杆

01
融智创新 聚力技术攻关

为顺应教育数智化转型浪潮,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学科优势力量,组建了由丁安琪教授、钱卫宁教授等领衔的跨学科专家团队。团队聚焦海外合作机构在数智化教学与管理中的实际痛点,精准研发适配多国应用场景的“水杉中文”平台系列版本,为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赋能。

丁安琪教授(右一)在新加坡进行专家对谈

钱卫宁教授在美国纽约开展讲座

项目创新性提出并落地“中央厨房” 资源供给新模式。这一模式深度整合平台原有教学系统与教务管理体系,打通从资源生产、课堂组织到教师管理、学业评估的全流程闭环。通过学校技术团队集中开展资源开发,各合作孔院作为区域节点进行本地化应用与分发,实现了教学智能与教务管理的“双升级”。

02
打造沙盒学习模式 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

依托在意大利、新加坡、美国等多国合作孔院的实践反馈与持续迭代,“水杉中文”平台从早期的场景化学习功能,演进为一套覆盖网页端与移动App端、深度融合“学、练、测、管”全链路的综合性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智辅工具-文本改写

平台以“场景驱动、数据赋能”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支持体系。在内容层面,平台不仅提供高度定制化的“场景沙盒”还通过兴趣驱动的“主题闯关”,结合多模态内容生成技术,持续为用户提供新鲜、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工具层面,平台持续推出包括知识图谱、文本改写、作文批改在内的智能辅助工具集,将复杂AI能力封装为轻量、易用的功能模块,实现“即插即用”的语言学习支持。

场景沙盒

平台核心的自适应学习引擎,通过全域行为数据追踪、多粒度学情评估与个性化学习推荐三大机制,构建了完整的数据驱动闭环。系统能够实时感知学习者状态,动态调整内容与路径——无论是推荐主题闯关练习、生成专项训练,还是引导进入场景沙盒进行情景巩固,都精准匹配学情与兴趣,真正实现“一人一路”的个性化学习。

主题闯关练习

平台在网页端构建了覆盖“教、学、练、测、管”全流程的一站式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从智能备课、自动组卷到作业批改的全链条服务,实现了“教学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个性化”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一套经过多国实践验证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03
共建联合实验室 拓展智慧教育新格局

水杉中文平台在世界中文大会上取得的系统性成果,充分彰显了华东师大在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转型中的引领地位与示范价值。会议期间,由语合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共建的数智化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我校在推动中文教育智能化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华东师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出席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语合中心的统筹领导下,华东师范大学将依托该实验室的科研优势,重点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水杉中文智慧教育平台等前沿技术与核心底层技术攻关,协同各方开展前沿探索,共同构建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业应用实践的完整创新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参会代表在世界中文大会

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持开放协作理念,以“水杉中文”平台为示范基础,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深化“智能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的创新发展,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师大智慧与方案。

来源|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编辑|徐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