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迈出“象牙塔”,让创新回归公众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1-23 09:21:31

作者:孙亦真
摄影:季俊辉

这是一个关于“创新”本身的叩问:当人工智能席卷一切,当能源危机隐约浮现,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生态,才能支撑人类走向下一个文明阶梯?11月20日上午,在“科学传播、文化与创新”大师沙龙上,来自意大利的国际专家Manuela Arata玛努女士,以一场充满激情与洞见的演讲,为上海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注入了全新思考。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科学家、企业家、政府代表与高校师生齐聚,在百年历史与未来科技的碰撞中,展开一场关于创新本质的深度对话。

01

从象牙塔到街头巷尾的“优雅革命”

科学家们总习惯用晦涩的幻灯片解释研究,但如果我们想吸引公众,就必须让科学变得优雅”玛努的开场白引得全场会心一笑。作为热那亚科学节的创始人,她以亲身经历阐释科学传播如何打破壁垒。在意大利,她曾推动科学家与设计师合作,将复杂的物理原理融入美食展示——“我们让观众排队品尝春卷,同时学习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玛努强调,科学传播不仅是知识普及,更是构建社会信任的桥梁。在她看来,中国民众对创新的积极态度是独特优势:欧洲社会对创新常持怀疑态度,而中国社会更愿意拥抱变化。这种文化基因值得珍惜。

论文如何转化为社会价值?面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困惑,玛努建议“双向奔赴”:科学家需走出实验室,定期举办面向市民的开放日,用通俗语言解释研究;同时邀请企业提出实际需求,形成“问题导向”的研究闭环。她特别赞赏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的产业联合实验室模式:“在这里,英伟达、微软等企业与学术机构共建孵化器,正是知识流动的完美范例。”

02

信任、文化与能源的三角博弈

人工智能的能耗危机如何解决?绿色能源供给能否跟上技术发展?这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玛努将话题引向创新生态的深层结构。她提出创新链的五螺旋模型: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公众与环境必须协同共进。

信任机制是创新土壤的养分。玛努回忆起与一家中国初创企业的合作:他们毫无保留地向意大利团队展示核心技术,结果技术被复制后失去竞争优势。她强调,开放协作不等于放弃保护,在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之间需要精妙平衡这一点引发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如今,上海正在探索揭榜挂帅机制,既鼓励跨界合作,又通过契约设计保障各方权益。

文化氛围决定创新高度。玛努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韩国通过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而欧洲却面临工程师荒”。“如果所有年轻人都想成为律师或金融家,谁来创造未来?她特别提到中国每年培养500万工程师的潜力,但需警惕功利化倾向——创新不能仅靠资金驱动,更需要文化认同。

能源挑战是创新天花板。当听众问及AI发展的瓶颈,玛努直言:我们尚未找到支撑算力爆发的可持续能源方案。她以法国核能与中国光伏产业为例,呼吁中欧在清洁能源领域加强合作:上海作为沿海城市,与热那亚等欧洲港口城市可以联合研发海洋能源技术,这关乎人类共同未来。

03

从科学节到全球创新枢纽的进阶之路

上海有能力打造世界顶级的科学节!”玛努展示了她与上海市科协合作的培训项目照片:中国年轻科研人员通过戏剧、游戏等方式学习科普技巧,结业时从拘谨的学者变成了活泼的科学传播者。她特别提到10年前在上海遇到的青少年:那些围着我说我想学化学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在身后点头微笑——这种家庭对科学的支持令人动容。

基于深厚的民众基础与系统的培育工作,玛努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出了三条具体路径:首先是空间赋能,主张利用历史建筑打造创新地标,正如本次沙龙所在的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这里曾是享有东方MIT美誉的雷士德工学院旧址,既能承载文化记忆,又能激发创作灵感;其次是代际融合,鼓励年轻人向公众解释科学69岁的科学家与青少年对话可能存在隔阂,但青年科研者与市民交流更具感染力;第三是艺术加持,推动科学与艺术的深层对话,将科学的理性逻辑转化为感性的旋律,激发全社会对科学的向往。

沙龙尾声,一位同济大学博士生提出了一个尖锐而现实的问题:有些传统行业的企业不认为他们需要创新,因为传统方式依然可行,他们认为创新代价高昂。我们该如何说服这些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让他们相信新想法的价值?

建筑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玛努以她亲身观察到的中国建筑业巨变为例,给出了有力的回答。这个常被视为传统的领域,其实已被创新彻底改变。十年前我在上海街头,还看到建筑工地外围着竹制脚手架。但现在,这一切都已消失不见。

她进一步指出,创新的渗透远超人们想象从节能建筑、新型复合材料,到施工方式的革新,变化无处不在。例如,现在的墙体材料可以集成管线,兼具承重、保温和导电功能。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入这些传统腹地。这恰恰说明,并非只有发展迅速的行业才需要投入创新;正因其成本敏感、竞争激烈,反而更需要通过创新来降本增效,突破瓶颈。那些认为创新与自己无关的行业,恰恰最需要创新思维的洗礼。

本次活动经上海市科协对接,由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北外滩街道支持,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办。

审核:市科协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