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文联”——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5周年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各领域文艺工作者的热情投稿。其中,既有他们参与文联工作、活动的珍贵回忆与感悟,也有与著名文艺家的交往故事及深厚友谊,还有对上海文艺创作实践的感受、见解或思考,以及他们对上海文艺事业的美好展望与诚挚祝福。现刊登部分来稿,与大家共赏——


不负所望的绽放
莫 霞
(上海剧协会员、上海越剧院青年编剧)
今年5月我由上海市文联推荐,赴北京参加了中国文联第十八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剧)高级研修班(简称中青十八班)的学习。短短二十日相处,结业那天同学们竟然互相抱头痛哭,泪洒课堂。我深重这份友谊。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体会到生命状态的“打开”与“拥抱”。犹记赴延安采风那几日的晚上,三五同学坐在鲁艺的小院里,来自不同领域的同学谈人生与艺术,讲故事与趣闻,好不惬意。我想,所谓“融合”,大概如此。这个阶段的我们,正需要走出既有的圈层,打开视野、打破壁垒。而所谓的打开,最深入的是生命状态的打开。譬如这一刻,你深深感到不同领域的人散发出不一样的生命气质,它们在鲁艺这片土地上,互相交融、冲撞,渗透和启迪。

中国文联第十八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剧)高级研修班结业式现场

中青十八班学员获颁结业证书
右二为本文作者
我从遥远的湘北的一个小乡村走来。磁铁般引我投身这座城市,将生命的根扎在这片土壤的,是因这座城市才辉煌起来的一门艺术——越剧。很多朋友知道,我本科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就读,因对越剧割舍不掉的深情,才将兴趣变为了职业。于是考入上戏读研,而后上海越剧院实习,顺利入职,尽皆如愿。

我需要“打开”,“打开”不正是“海纳百川”么?技巧、经验、知识的储备,那是原始的积累。此时的我,渴盼的是与这个时代的拥抱,这就需要进一步开阔的视野、胸襟和观念。
上海市文联推荐我参加中青十八班的学习,对我的恰逢其时便在于,戏曲与戏曲、戏曲与戏剧的交流已不满足,戏曲与影视甚至与文学、美术、音乐等的深度相处才是所需。一个在上海这座城市从事传统戏曲创作的青年,在所从事的行业正逢着蝶变的时刻,需要的不仅是本专业的素养,更需要感受时代的脉搏,投入时代的洪流。那就与同年龄的其他领域的青年一起碰撞、一起创造吧!打开、打开、再打开,只有创作者打开了,创作者从事的艺术才会打开。
而通过5月的学习,我所收获的不仅是影视编导如何敏锐地捕捉时代的潮流进行选材与创作,更吸收着他们观念上的活力、协作上的灵巧,同时也输出着自己文化上的坚守与浪潮中的定力。是的,我打开另一片天地,换来的是同一件事不同的思考维度。
与此同时,我了解到市文联也有着各式各样专门针对青年的培训与活动。不同艺术领域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在一起交流、探讨。这多么令人雀跃呀,我想到更多的青年跟我一样把小小的心装满,怀抱越来越大,那么,我们的世界不是越来越大了吗?

我还要说,我们需要“爱”,这爱不是被爱,而是爱人、爱生活、爱这世间点点滴滴、万事万物。一切经历都是恩赐,前提是你有感受这经历的敏锐。而只有爱,才能打开敏锐的触角。比起市文联很多前辈艺术家,包括前辈剧作家们,我们这辈的创作者,缺乏跌宕的人生经历,于是常被说没有生活。然而,并不是说跌宕起伏的那才叫生活。有没有生活,关键是感受力。当你像老艺术家们怀抱着饱满的爱,面对同样的生活,你就能感受到那份细腻,生活就不会白白浪费,经历也不会白白失去。
我们将为时代奉献怎样的作品?首先取决于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文联的前辈艺术家创作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为我们树立了艺术标杆。我愿追随他们的足迹,带着我的勇气与胆量,将我的感受与领悟化为文字,去呐喊、去呼唤,把这生活给予我的,给予更多的人。忍不住,我写下几行小诗,以表不负所望的绽放。
我愿是窗台前一盆颔首的蓝雪花,
承那五月炽光的饱喂,
受那六月柔雨的洗刷,
迎来万物蓬勃的八月——
那葱翠蓊郁的盛夏。
那时,我必捧出生命的蓝,
在绿荫道边闲闲地垂挂。
向下、向下,
爆发、爆发,
向这斑斓不息的喧腾——
应一声美丽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