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水务海洋 > 文章详情

典型案例丨民生为本 科技赋能——沪青平公路老旧供水管网改造

转自:上海水务海洋 2025-11-13 18:44:11

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换血手术”,作为供水系统治理的重要一环,关乎民生福祉、城市韧性与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政府将2025年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计划完成150公里管网改造,供水管网改造首次纳入民生实事,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

针对交通压力大、断水时间紧和周边影响大三大难点,上海供水行业积极推动新技术应用如非开挖修复技术,在不开挖或少量开挖作业坑的条件下,利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对自来水管道进行修复、加固或更换。这种技术避免传统开挖修复方式对城市环境、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的干扰,同时减少对地面、道路和其他建筑物的破坏,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无需大面积开挖,减少了因施工造成的交通拥堵和不便;相比传统开挖修复方式,非开挖修复技术的施工周期更短。

以沪青平公路非开挖技术应用为例。沪青平公路连接虹桥枢纽,毗邻国家会展中心。周边分布着多个住宅区与商业区,沿线地下埋设有国防光缆、长途电信管线、高压燃气管及超高压电力线等设施,地下环境极其复杂。沪青平公路(华徐公路-诸光路)给水管段位于道路南侧绿化及人行道,管径为DN700和DN500铸铁给水管,全长3千米,管道竣工于90年代初,管龄30余年。此外,该段管网为进博会保障管道。 

为消除爆管风险、控制管网漏损、提升周边用户用水品质,城投水务供水分公司对本段管道进行改造更新。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交通、环境和噪音造成的影响,城投水务供水分公司采用局部开挖方式制作工作井,通过常温固化工艺进行非开挖改造修复,避免了“拉链马路”“开膛破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开展精细化改造工作。城投水务供水分公司在开工前走访市交通委、市交通总队、属地街道,根据各部门要求,制订了详细施工方案。在不影响交通、居民生活的前提下,仅以半年时间完成了3千米的管道更新改造,非开挖技术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修复前

修复后

下阶段,上海供水行业将继续强化科技赋能,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工具的研究和推广力度,通过非开挖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拉链马路”现象,以“微创手术”降低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充分依托“Sahara”检测技术、“无人机巡检、卫星检漏”等手段精准定位漏点,结合AR智能阀门巡检系统实时监控管网状态,实现供水管理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预防”转型,进一步提升供水安全系数,以技术创新破解传统市政工程维护“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局。通过持续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提升水质稳定性,保障供水压力均衡,让居民从“喝上水”迈向“喝好水”,为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可复制经验。

供水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