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专家解读文章之三 | 加快应用场景培育和开放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11-13 16:58:14

应用场景是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实际应用的具体情境,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又需要高度重视和发挥应用场景的关键作用,通过场景牵引、需求支撑,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一、应用场景是重要的资源和政策工具

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需要各种资源的投入。应用场景虽然从形态上与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知识和技术以及数据等资源有所区别,但科技创新、产业运行、需求满足等都离不开它。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作用不断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迫切的情况下,应用场景的作用更加凸显。

对科技创新和生产活动予以支持是政府推动经济的普遍做法。传统的产业政策主要作用于供给端,为了解决科技创新中的正外部性问题,或者为了加速重要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利用财政补助、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政策工具,或者是组织调动产学研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行集中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生产体系的建立。需求端是传统上产业政策关注较少的领域,近年来,对新兴产业给予应用场景、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支持日益普遍,场景成为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的关键与产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五处提到场景,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这些部署显示出中央对应用场景的高度重视。

二、应用场景是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关键一环

新兴产业是创新推动与需求拉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用场景在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技术需要放在场景中应用,才能在获得收入的同时实现技术验证和需求验证,从而在企业的持续优化下最终走向大规模产业化。

新技术的性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检验。尽管企业可以在实验室或者试验场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甚至模拟真实应用环境,但实际应用环境的复杂程度远非试验条件可比,会存在许多设想不到的情形。只有把新产品放到真实场景中应用,才能检验产品的架构设计、采用的各种零部件和材料、软件算法以及产品的整体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目标。应用场景发挥着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实际性能进行验证,进而不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迭代完善的作用。

新技术的经济价值需要在应用场景中加以验证。尽管企业可以根据新技术所具有的功能、市场调研、小范围用户测试等开展产品架构研发、外观设计、价格制定等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最终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用户的分布特征如何,是否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用户购买从而使企业实现盈利,只有在实际的应用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设计、优化渠道、调整定价,从而使产品具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新技术商业生态的构建需要应用场景的支持。在新技术投放市场的早期阶段,企业可以通过自己加工或采用通用零部件把产品生产出来。但是要进一步做大规模,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供应链资源,甚至需要供应商进行资产专用性投资,开发专用技术、设备,建立专用生产线。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全力配合,不仅需要新技术在应用场景中得到技术和经济价值的验证,而且还需要找到与大规模产业化相匹配的规模化应用场景。

三、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促进场景供给

我国具有丰富且成规模的应用场景优势,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政策,促进应用场景的创新、培育和开放。由于场景根据新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阶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发挥市场在应用场景探索和高价值应用场景选择方面的作用。

对于看得清的应用场景,通过优化市场准入、政府采购、公共场景开放、重大项目建设、终端用户补贴等方式加以支持,并通过制定标准、完善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应用场景的规范发展。与供给端产业政策直接针对特定技术路线、产品甚至企业进行支持,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不同,需求端产业政策在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上发力,通过影响用户的购买和使用,进而使用户的选择作用于供给端,形成对技术研发和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对于看不清、不确定性高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场景,应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允许生产企业、用户企业和消费者在特定范围、特定区域进行探索和试点,对产生一定价值的场景还可以进一步开展示范,推动其进一步做大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对应用场景的支持力度应根据新兴产业的成熟度动态调整。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成本高、产出规模小,对应用场景的支持应该是小规模、高强度;随着产业进入成熟阶段,生产成本显著下降、产出规模显著放大,对应用场景的支持应该是大规模、低强度。通过实施补贴退坡,在补贴抵消偏高生产成本的同时,保持对用户购买的持续激励,既形成对企业开展创新、优化工艺、降低成本的压力,又带动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政府部门还应根据主导技术、新技术应用产生的影响,适时制订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监管规则、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科技和产业优势各异,因此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场景也存在差异。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场景培育和开放,同时进一步促进统一大市场形成,推动地区间应用场景的衔接互通,为小切口场景向大规模综合性场景转变、新兴产业生态的完善与生产规模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华)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