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学校里的“迷你”博物馆!课间十分钟,就能来一场生态之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1-13 16:54:56

把博物馆珍贵的动物标本直接“搬”进学校?这可不是异想天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以下简称晶城中学),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在“一平米博物馆”的奇妙角落,汇聚了三江源的雪豹、岩羊、喜马拉雅旱獭、藏狐、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标本。课间十分钟,就能开启一场三江源生态之旅。

不止于看
可听可玩的一平米博物馆

走进晶城中学厚朴楼的西门,一平米博物蓝色的展板与岩石模型巧妙结合,共同构成了高原的生态环境。最吸睛的是那只3.1米高呈捕猎状态的雪豹标本,现场还有岩羊、藏狐、黑颈鹤、喜马拉雅旱獭共5件标本与1件标本模型。晶城中学仅用“一平米空间”,巧妙还原三江源地区核心自然生态景观。

这个“迷你”博物馆通过“高山裸岩、高寒草甸、高寒湿地”三大篇章打造沉浸式三江源生态巡护之旅。在“守护生命之源”篇章:走进高山裸岩,体会雪豹、岩羊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的生命力,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与平衡;在践行和谐共生”篇章漫步草原草甸,从藏狐与鼠兔的共生关系中,领略“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在“担当时代重任”篇章抵达高寒湿地,将所有感悟汇聚成行动的力量,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根植于心,生动诠释“小空间里的大意义”。

“一平米博物馆的智能显示屏能够实时介绍雪豹、岩羊、藏狐等动物的生存习性与生态角色。“通过三江源生态模拟器我了解到藏狐适合在草甸觅食,雪豹则依赖裸岩栖息,回家后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分享给爸妈。”七年级学生梁巍尔兴奋地分享道。

选择“三江源”作为“一平米博物馆”的首个主题,是晶城中学在大思政课育人新生态背景下探索项目化学习的绝佳载体。在“一起画下我们的三江源”展区,这里有满载逻辑思维的三江源生态调查报告、生物多样性主题绘画作品以及融合科技创意的作品,一幅幅作品直观展示同学们跨学科学习成果,正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最真实的写照。

展区面向全校六到九年级的同学,每两周更新一次主题。在11月举办的校科技节活动中,一平米博物馆同中国智造的科技成果一同亮相,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科技改变世界”的意义。学校将持续推动“一平米博物馆”与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的跨界融合。从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出发,逐步引导青少年将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内化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担当。这不仅是一堂关于山河的课,更是一堂关于生命与未来的课。

从一平米博物馆到课内外实践

为什么要在校园里打造“一平米博物馆”呢?“希望科技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让资源流动起来。”上海科技馆倪闽景馆长说道。今年暑假,这个构想终于成功落地。传统的博物馆内容庞大分为多个主题系列,而“一平米博物馆”主题鲜明,聚焦性强,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深度、沉浸式的学习。

“我们要做的是具有‘烟火气’的科创教育!”晶城中学校长孙强说,在市级交流中孙强提出了《打造不以结果为导向的具有烟火气的科创教育》,他说:“不以结果为导向,而是通过这种触手可及、生动有趣的方式,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纯粹爱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和掌握科学思维。”

“你们知道黑颈鹤的天敌是谁吗?”七年级小讲解员林清妍正绘声绘色地讲解。德育中心副主任兼大队辅导员张玲丽介绍,三江源主题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和电视台一经播报,立刻成了校园热点!为了让同学们更有参与感和责任感,博物馆设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创小队。通过自愿报名、投票选举产生。目前有小馆长2名,讲解员4名,以及志愿者2名,科创小队实行AB岗轮换制,确保随时能为同学和访客提供讲解服务。

在晶城中学,“一平米博物馆”如同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植根于生态保护的土壤,绽放出“生命教育”的果实。学校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培育,最终让学习回归其最本真的形态——开展自主探究课题研究。学生们以三江源为主题,从鼠兔、藏狐的共生关系,延伸思考到社区的和谐共建,在社区内动手搭建共享书屋。驱动他们从自然世界中的共生智慧出发,走向社会实践这个更广阔的天地。让教育从认知到行动、从课堂到未来形成了完整闭环。

“一平米博物馆的落地,让‘为创新而学’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孙强说道。小小“一平米”的空间,在博物馆和学校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跨学科、情境式学习的绝佳平台,引领大家发现更多科创空间的奥秘。

供稿:梅小萱

编辑:张瑾欣(实习)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