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闵行教育 > 文章详情

劳动教育“闵行样板”:为学生注入“幸福生活力”③

转自:闵行教育 2025-11-10 19:56:48

金秋采撷,硕果盈枝。闵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迎来丰收季!闵行教育推出系列推文,分享区域内30所优秀学校代表的经验与亮点。包括10家劳动教育成果优秀展示校,8家优秀劳动教育案例获奖学校代表、12家浦江劳动教育基地、第五期名师名校长“高峰计划”张蕊基地学校、上海市小学育人环境建设与管理研究实训基地校。

本期介绍的是实验小学、碧江小学、景东小学、七宝二中和莘松中学。

实验小学

闵行区实验小学立足百年“蒙正”文化底蕴,秉持“正心、善学、乐群、修远”的育人目标,系统构建并实施了以“四坊·三阶·五融”为核心的全景式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从活动走向课程、从单一走向全景、从技能走向素养。

学校以“四坊”为载体,搭建多元融合的劳动实践平台:“蒙娃榜样实践坊”依托全国劳模书记资源,开展职业体验与劳模精神学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蒙娃自理成长营”贯通家校社,通过岗位实践、家务清单与志愿服务,系统培养劳动习惯;“蒙娃匠心创意园”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激发创新思维;“蒙娃田园食光记”则让学生亲历从播种到烹饪的全过程,在自然中体悟生命与感恩。

学校还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设计《家庭劳动实践单》,打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联动社区开展公益服务,构建“争章打卡—技能大赛—年度评选”多元评价体系,营造“崇尚劳动、尊重能手”的校园氛围。

劳动教育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不仅学会了系鞋带、整理书包,更在“一米菜园”里懂得了珍惜,在劳模故事中读懂了奉献,更在社区服务中践行了担当。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集体的事情争着做”,再到“社会的事情想着做”,孩子们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收获了技能,磨练了心性,更深刻地理解了劳动的价值与光荣,成长为热爱生活、心怀责任、手有创造的新时代少年。

碧江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碧江路小学打造“澄宝劳动+职业融合”劳动育人新模式,从培养学生职业感知入手,组织创新劳动探究,深植中华文化传承,搭建一到五年级纵向劳动课程链。根据学段特色设计“劳动任务单”“职业体验单”,增强劳动能力与增加职业认同。

以“澄宝职业小达人”为题进行项目化任务驱动,学校在每学年推出“田园里的秘密”“榨油大冒险”“非遗技艺大挑战”等多个跨学科项目包。学生围绕真实任务做调研、定方案和出作品,最终形成结果“三件套”:一份职业调查报告、一件劳动实物作品、一场岗位角色路演,让学习结果“看得见、带得走、评得准”。

学校用一条课程链串起五级成长阶梯,用一批场景激活多元职场体验,用一套项目包生成可感成果,用一枚评价币点燃内驱力,探索出“澄宝劳动+职业融合”育人的鲜活样本,让“劳动最光荣”真正写进每一个孩子的日常行为与未来规划。

景东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景东小学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构建 “学校主导、家庭基础、社会支持” 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制度保障、课程创新、活动实践与多元评价,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助力。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开齐开足劳动课程,挖掘校本课程的劳育功能,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同时,结合社会实践增量劳动课时,设置班级劳动岗、校级劳动岗与校外志愿岗。各年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差异化劳动任务,从一年级整理衣物到五年级学做家常菜,让劳动技能逐步进阶。

学校打造多元化实践载体,“无土栽培”“秋日稻香里的劳动课堂” 等项目,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美好生活,劳动创造” 主题活动中,学生参与家务劳动、诗歌朗诵与垃圾分类实践,在动手与感悟中深化劳动认知。

学校成立劳动教研组,整合校内外场地资源,打造 “小菜园”、社区实践基地等劳动空间,创新推出《劳动教育成长手册》,实行多元评价,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

七宝二中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第二中学围绕劳动教育,从组织管理、课程实施、劳动实践、教育特色四大维度系统推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切实落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要求。

学校通过日常劳动、德育活动、学科课程培育学生劳动观念,整合资源开发家长课程、建亲子实践基地。先后招募两批共80位家长讲师(含6位课题导师),联合开发50余节涵盖思政、科技、职业教育等多领域的亲子必修课与选修课,拍摄短课程视频。这些课程通过学校推广,结合积分卡制度,吸引全校亲子参与实践,既丰富学生劳动知识,又增进亲子互动,同时邀请家长讲师参与校园大型活动,强化家校联动。

学校每年4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劳动教育节。劳动节中,设立对话劳模、开设校本课程、制作景泰蓝等模块,组织六年级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户外劳动。学校通过文创设计、劳动感恩作业、技能竞赛、线上亲子课堂及跨学科活动,融合文化与科技,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莘松中学

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秉持“育人以实,成材于乐”的课程理念,确立了“人品诚实、精神丰实、身体健实、生活充实”的劳动教育目标。整合美育与科学教育特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自主编写多本系统化、进阶式的学生劳动手册。各校区积极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实用技能、涵养生活素养。

学校设立特色劳动工作坊,如创意编织、毛线钩针等,将手工艺的实用性与创意性巧妙结合。不仅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还让学生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慢工出细活的乐趣,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温暖与成就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布艺制作活动,设计各种不同的布艺手作,让学生在学会一门手艺的同时体验针线制作的快乐。

学校定期组织劳动类活动,如以项目接龙形式开展劳动技能现场大赛,在指尖翻飞间展现劳技学习成果,在协作比拼中传递劳动的快乐与价值;以生活技能、创新创意、文化传承、团队协作为主题设计四类劳动竞赛,使学生们在竞赛中激发劳动活力,凝聚集体意识,点燃创造思维,厚植劳动认同。

来源:区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