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红了,草绿了,我们小区大变样了!”近日,长海路街道惠信苑小区的“惠邻花驿”微花园正式启用,居民们齐聚一堂,参加这场别开生面的“赏秋大会”。
这个看似不大的花园,是惠信苑小区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从规划建设到植物认养,从资金筹集到日常维护,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
郁郁葱葱的“金枝玉叶”、红黄相间的“海棠果”、香气浓郁的金桂树……各色花草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当天下午,“惠邻花驿”微花园崭新亮相,居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组团”参观,一同感受“家门口”的秋日野趣。
除了种类颜色繁多的鲜花,园内还设有步道、石桌石凳等便民设施。其中部分植物已由居民“认养”,成为守护微花园的一份子。“我认养的是那棵无花果树。”居民李女士兴奋地指着自己认养的植物,“认养之后,就要对它全权负责,要经常观察它的生长情况,还要定期浇水、施肥,让它健康生长。”

“惠邻花驿”的诞生,离不开小区“三驾马车”与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惠信苑小区建成于2002年,由于小区面积小、房龄老,居民长期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只能借用周边小区的活动场地。今年3月,小区业委会在排摸中发现,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呼声非常强烈,“微花园改造”一事就此提上日程。
项目启动后,多方分工明确,由业委会牵头,居委、物业提供场地、人员支持,居民代表通过议事会跟进情况,随时提出意见建议。改造款项则由居民、街道、爱心企业共同筹集,专款专用。
“我参与了建设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意见征询、款项筹集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103岁的居民也参与了筹款,还有中学生加入进来,大家都想为社区出一份力。”居民屠女士表示。

如今,走进惠信苑小区,一个精致美观的微花园便映入眼帘,成为社区亮丽的风景线。“从一个规划蓝图开始,小区上下群策群力,共同创造了现在的美好环境。”惠信苑小区业委会主任牛中根介绍。
“惠邻花驿”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群特殊的“社群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并非来自专业的社区工作队伍,而是小区通过联动浣纱社区睦邻中心,从社区居民中发掘出的达人。
浣纱社区睦邻中心项目负责人宋春花表示:“今年街道发起了‘友邻学院’项目,希望挖掘社区里的能人达人,凝聚起来为社区服务。其中一个‘友邻焕新’社群,就有来自同济规划院的专业人士,还有园艺老师等,他们组成了一支团队,用专业力量为社区微更新出谋划策。”
这些“社群官”不一定住在惠信苑小区,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为社区大家庭做贡献。一方面,他们为花园设计提供专业指导,确保花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打造“社区开放日”,深入了解居民想法,确保花园建设真正贴合群众诉求。

宋春花介绍,有居民提出花园防蚊处理的需求,“社群官”们给出了很多驱蚊方案,比如种植驱蚊功能的迷迭香;还有居民提出在养花养草的基础上增加居民休闲空间,“社群官”们就提出“动静结合”,加入长椅、石桌石凳、步道等,让大家能在花园里活动。

有居民表示:“以前这片草坪是不能踏入的,里面有很多杂草,看上去不美观。现在改造完成,从惠信苑大门进来,第一眼就能看到这个漂亮的小花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彻底改变了小区形象。”
“社群官”机制不仅为社区建设注入了专业力量,更激发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社区微更新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而是变成了“自下而上”的主动创造。这也让社区能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强了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和成就感。
“惠邻花驿”微花园的建设,是杨浦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人民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面对老小区公共空间不足的普遍难题,长海路街道正持续探索“三驾马车”协同居民自治的“长海范式”。
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社区建设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难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社区事务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记者了解到,园内植物的后续养护工作将由认养者与“社群官”共同负责,小区还推出了“惠邻花驿”居民公约,号召居民共同守护这片睦邻花园。在这里,微花园建设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持续发挥着社区融合、环境美化功能。

不止是“惠邻花驿”,在长海路街道,一座座党建微花园、一场场居民议事会、一个个线上“交流群”,都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社区居民通过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不仅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物理空间,更构建了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治理生态。
未来,长海路街道将继续通过基层实践,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以居民自治充分激发社区活力,共同擘画人民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
文字 | 汤顺佳
图片 | 汤顺佳
编辑 | 熊乙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