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静治慧”沙龙破解物业治理难题,楼组长赋能正当时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1-07 23:17:22

“楼组长要如何成为善于发动群众的领头人?”“如何把居民的想法转化为成果?”这些社区治理的热点,在近日举办的上海市静安区“静治慧”品牌沙龙上得到了深入讨论。静安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学院,共同打造了这场楼组长骨干示范培训班。通过专题授课、经验分享、实地参访、互动沙龙等形式,为基层治理骨干们“充电赋能”,助力他们从“热心人”成长为“明白人”,真正把治理理念转化为社区实践。

议事厅里的协商智慧:民主议事照进楼组日常

在《全过程民主在楼组治理中的应用》课堂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吴同副教授金句频出,与学员们共同探讨社区治理难题的破解之道。

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的困境如何破解?关键在于构建全过程民主的协商闭环。不是简单“举手表决”,而是要把协商融入事前、事中、事后的每一个环节,从居民的反对声中寻找破解之道,探索共赢路径。

楼道堆物清理这一顽疾如何根治?治理智慧在于将行政指令转化为居民的共同约定。通过全过程民主实践五步法——问题发现、民主协商、方案制定、执行监督、长效机制,引导居民在参与中形成责任意识。

“邻里下午茶”这种温暖而轻松的活动载体,成为破解楼组关系冷漠的良方。在聊天议事中自然挖掘社区“能人”,通过做“有心人”、搭“议事台”、促“共参与”,实现从“利益协调”到“多赢共生”的良性循环。

弄堂深处的治理真经:楼管小组炼成治理尖兵

“楼组长跑断腿,居民还是不买账”——这一社区治理困境在共和新路街道嘉利居民区找到了破解答案。

“权力下放”激发责任是该居民区的首要经验。楼管小组被赋予实权,1500元以内的小额公共维修资金由小组共同审核决定,这不仅加快了问题响应速度,更激发了组员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分工协作”撬动资源是另一大亮点。楼管小组吸纳了党员、在职青年、热心阿姨等多元力量。年轻人负责线上信息传递,老同志擅长上门走访,有专业背景的居民成为“智囊团”,让楼组治理从“单打独斗”变成“团体作战”。

“情感凝聚”稳定队伍更是关键一环。居委会作为楼管小组的坚强后盾,通过关心生活、优先响应诉求、公开表彰等方式,让志愿者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从而源源不断地激发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景课堂见证蝶变:社区空间激活治理动能

走出课堂,14个街镇的楼组长们走进长宁区的两个“明星社区”,在这场“现场教学”中寻找答案。

在虹桥机场新村,社区参与式博物馆让学员们眼前一亮。从闲置旧机房到充满老照片、飞机模型和居民故事的展示空间,这里不仅是航空文化展示馆,更是议事厅、活动站、协商平台,成为社区治理的“软性引擎”。旁边的荷花池几年前还是绿藻泛滥的“臭水浜”,因多方管理失衡而陷入“治理僵局”。居民区党总支从“单一管理”转向“系统营造”,实现了生态与治理的双重增值。

在上航新村,16个门栋电梯全部投入使用的成绩背后,是一套清晰的“技术+民主”工作法。流程可视化、监督常态化、沟通人性化,每个环节都有居民参与,每个问题都经过民主协商,这正是实现“百分百加梯”背后的真相。

故事工坊赋能:治理经验从“经历”到“经典”的升华

“我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说起来总是干巴巴的?”带着这些疑惑,楼组长们一起参加楼组故事分享工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讲好楼组故事的“黄金公式”,楼组长们讨论学习、分享书写,将身边的治理案例润色成动人的楼组故事。

大宁路街道粤秀新村通过二十年的持续耕耘,构建起成熟的“善治循环”体系。从初代楼组长的奉献,到“三级楼组”治理架构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居民从“受助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更形成了代际传承的良性生态。

芷江西路街道城上城居民区,在楼组加梯项目中,发挥党建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协同作用,党员率先垂范,引导居民积极自治、达成楼组共识,克服了施工噪音等实际困难,助力加梯工程有序实施。

彭浦新村街道彭五小区在物业费调价工作中,建立楼组沟通协商机制。面对居民的不理解,搭建沟通平台,组织老党员、业委会和楼组骨干组成志愿服务队,主动上门解释、收集意见,推动物业及时响应,最终促成调价方案通过,彰显了社区民主协商与协同治理成效。

本次“静治慧”赋能沙龙不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治理智慧的“播种”。通过问题聚焦、案例启发、方法输出与互动共创,楼组长们带着满满的“工具包”与“信心值”回到各自社区。

下一步,静安区将继续深化“精准滴灌”式培训,推动楼组治理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让每一个楼组都成为有温度、有活力、有智慧的“幸福单元”。

(资料来自:静安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