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则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并在2035年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然而,目前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依然是全球及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虽然在结核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为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上海市委、市政府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慢性传染病精准综合防治模式构建”列为《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项目,全面贯彻“公共卫生建设20条”精神,以“智慧融合”为核心驱动力,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慢性传染病精准综合防治“上海实践”,为市民健康筑牢屏障,也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
“上海实践”围绕“早发现、快干预、全链路可及”目标,从资源整合、医防协同、数智赋能等六大维度入手,打造全方位防治体系。
整合资源,实现“多病共防”。依托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上海将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防治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同步推进,目前已在全市16个区、112个社区推广“体检—三病筛查—健康教育—转诊—随访管理”联动模式。居民常规体检或慢病随访时,可同步完成三类传染病筛查,避免多头奔波与重复检测,大幅降低时间和组织成本。

医防融合,提供“家门口”全程服务。上海构建起覆盖全市的预防性治疗服务网络,设立31家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和35家艾滋病暴露前/后预防门诊(PrEP/PEP),为市民求询者提供方便可及的防病服务,需求服务量远超预期。通过第六轮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推进,本市逐步建立完善慢性重大传染病预防性治疗服务网络,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艾滋病暴露前/后预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风险人群能便捷获取预防性治疗服务,已纳入治疗管理的对象,从提醒、随访到复诊全程有人跟进,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完整防治服务。

数智赋能,精准定位风险人群。借助大数据技术,上海推动防控策略智慧化转型。以病毒性肝炎/肝癌筛查为例,通过对既往化验异常人群进行风险富集,精准聚焦高危人群,将有限公共卫生资源用在最需要的人群身上,大幅提升病例发现效率。同时,建成统一智慧化管理平台,打通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壁垒,实现传染病防治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
重心下沉,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上海将传染病防治服务延伸至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养老机构、学校等功能社区,推行“一地一策”精准干预。如养老机构将传染病筛查纳入年度体检,让市民在熟悉场景中完成防控关键环节,确保服务直达需求端。

科技创新,提升诊疗质效。全市构建结核病多技术检测平台,率先应用高通量测序开展分子溯源与耐药预测,实现16个区结核分子检测全覆盖;艾滋病核酸检测区级覆盖率从37.5%提升至75%。技术进步不仅让检测报告出具更快、分型更准,还能帮助临床和公卫端及时决策,在病程早期完成干预,减少患者反复检查与等待焦虑。
多方合作,凝聚社会共治力量。联合社会组织完善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筛查与转介体系,提升干预覆盖面和有效性;通过与监狱部门的合作,实现新收押罪犯和强制戒毒人员“三病”筛查与管理全覆盖;政府、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协同发力,倡导全社会参与防治,切实保障市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本轮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在市民健康服务、就医负担减轻、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让政策红利切实惠及民生。
本市大幅提高了慢性传染病早发现、早干预水平。全市累计开展主动筛查超11.2万人次,及时发现并干预数千例潜在感染者和患者。目前,上海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9.2/10万,为全国最低水平,其中示范社区结核病发病率低至17.4/10万;艾滋病治疗成功率达96.7%,新报告感染者确诊后30天内治疗比例提升至85.0%,HIV检测发现率提升至82.4%;慢性肝炎/肝癌高风险人群专项管理档案服务覆盖7.8万人。同时,多病联合筛查使组织动员成本整体下降60%以上。
在服务可及性与便捷度方面,也卓有成效。如今,上海16个区已实现预防性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功能社区、养老机构、学校、监狱等均建立立体干预机制。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筛查、随访、转诊、用药等一站式服务;艾滋病自检试剂投放点覆盖16个区200余处,在充分保护隐私的情况下,方便自我筛查;丙肝社区诊疗点扩展至49家;结核病舌拭子筛查累计完成5.6万人次,隐匿传染源识别能力持续提升。


借助“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肝炎日”等重要节点,上海持续开展主题宣传和专家义诊活动,各区还结合实际打造特色宣传品牌,累计覆盖人群数百万人次,公众对重大慢性传染病的健康意识和防治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主动参与防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在本轮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在慢性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技术创新、流程优化、评估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针对慢性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薄弱环节和难点领域,产出多项工作规范、技术标准与专家共识。如《学校肺结核疫情处置规范》《成人血液透析患者结核感染风险管理专家共识》《免疫抑制剂与结核潜伏感染激活的临床专家共识(2025版)》及《利福平耐药结核病诊疗规范》等,并建立科学的防控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标准化成果既为当前防控工作提供规范指引,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化资产,保障模式标准化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上海在项目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骨干,还汇聚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在内的顶尖团队。人才培养与学科团队建设促进了科研与公共卫生实践深度融合,为“上海模式”持续优化升级,以及未来向更广泛健康领域拓展储备了核心智力资源。
通过项目实践推动,将“早发现、快干预、服务可及”落实到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一次基层就诊即可联动多环节防治服务,实现“一次就诊、多重健康保障”。这一惠及数百万市民的公共卫生实践,进一步筑牢了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用生动实践践行“人民至上,生命为上”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更多阅读☞
大数据赋能健康管理新时代!“上海实践”探索“四全”慢性病管理范式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全域打造整合型服务样板,全力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未来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夯实“底座” 、织牢“网络” 、铺设“轨道”、完善“体系”!健康科普构建立体“新生态”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一个码、一张图、一家基地”数字监管让卫生健康随时随地“看得见”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智慧赋能+技术突破”为健康之城筑造“硬核屏障”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平急转换 高效应对 全面守护:上海持续完善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本市传染病临床诊治网络体系实现多维度跃升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提升公共卫生韧性能级,构筑超大城市“防火墙”!上海打造传染病防控新范式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