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一场跨越年龄的行走,一条河与一座城的故事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0-31 01:35:54

秋光正好,苏河微澜。10月26日,由天目西路街道主办的“行走天目·海纳百川——苏州河与海派文明”人文行走活动温情启程。40余位来自社区的居民和市民朋友,组成了一支“全龄段”的行走队伍,有结伴而行的老邻居,也有其乐融融的祖孙三代。大家共同完成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

启程:九子公园里的童年回响

行走的起点,从收藏着老上海记忆的九子公园开始。当“扯铃子”“跳筋子”“打弹子”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弄堂游戏道具出现在眼前时,瞬间点燃了不同年龄层参与者的共同兴趣。

老人们熟练地展示技巧,眼中闪着光,仿佛回到了弄堂里的童年时光;孩子们则充满好奇地尝试,在长辈的讲解和示范中,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快乐。简单的游戏,成了连接代际、沟通情感的桥梁。

行走:苏河岸边的历史对话

从九子公园出发,队伍沿着苏州河——这条上海的“母亲河”前行。

“原来苏州河本名叫吴淞江!”

“看!那就是福新面粉厂的钟楼。”

在领队老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们通过今昔照片的对比,阅读着苏州河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史。大家认真聆听着苏州河的综合整治与上海“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建设的宏伟规划,理解了这条河如何从城市的“背面”转身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

感悟:元利当铺里的精神密码

行程中最具沉浸感的一站,是走进本次的大思政课结合点——有“海上第一当”之称的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高耸的墙体、五尺高的柜台、严密的铁栅栏,将时光定格在1930年代。

在这里,厚重的账本、当票的规则,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而是变成了民族金融业“重信守诺”商业精神的生动见证。大家触摸着历史的肌理,理解了这座建筑如何成为民族工商业的“输血站”,也真切地感悟到,海派文化中的精明、务实与契约精神,正是这座城市繁荣发展的基石之一。

贯通:桥梁上的时空展望

站在有“苏河之眼”美誉的昌平路桥上,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在眼前展开。

向左看,是裕通面粉厂的百年钟楼,沉默地诉说着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的往昔雄心。

向右看,是苏河湾的摩天楼群,勾勒出“国际静安”奔向未来的天际线。

看着桥下洁净欢畅河水,再对比之前河水黑脏不堪的图片,社区居民们为现在“生态廊道”的涅槃重生充满感激。这座桥,仿佛一个历史的取景框,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海派文化承前启后、包容创新的非凡底气。

新生:河畔工业的回望

当队伍行至裕通面粉厂员工宿舍旧址时,时光仿佛在这里折叠。这组由安徽商人朱幼鸿于1904年建造的“品”字形建筑,其清水红砖与精美拱券,曾是民族工业辉煌的见证。如今,这座静立在苏州河畔的百年老宅,已成为蓝瓶咖啡的中国内地首店,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焕发出新的商业生命力,也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一个生动注脚。

行走的路线,从福新面粉厂的往事开始,到裕通面粉厂的旧址回望,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苏州河沿岸工业发展脉络,生动诠释了苏州河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摇篮的厚重历史。

归宿:睦邻中心里的温度共鸣

行走的终点,是天目西街道睦邻中心。从接纳四方移民的码头,到滋养民族工业的河湾,再到服务千家万户的睦邻中心——苏州河的百年变迁,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最温暖的实践。

接下来,天目西路街道将举办更多“行走天目”活动,与市民居民一起阅读城市、感悟人文,共同书写天目西路街道更加精彩的篇章。

(资料来源:天目西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