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彭浦新村街道托举银龄幸福梦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0-31 01:36:54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月金秋,彭浦新村街道的街巷里飘散着绵长的茱萸香:走访百岁老人,送上香甜软糯的重阳糕;举办为老便民服务市集,把健康咨询、生活用品修补、农副产品惠购、金融反诈宣传等送到老年居民身边;社区敬老活动传递关怀和温暖......

在彭浦新村街道,敬老、爱老、为老早已融入每一天的烟火日常,一张以辖区内5.82万老人最迫切需求为圆心,“六维”服务体系为半径的养老幸福网正在铺展出“让每一位老人快乐生活、健康长寿、优雅老去”的生活画卷,让幸福的笑容更多、更长久地洋溢在老人的脸上,定格下银龄生活最真的模样,传递基层治理最暖的温度。

一餐暖心饭

长者食堂织就“500米幸福食圈”

“高阿姨,今天的红烧肉炖得酥烂,您慢用。”中午10 点30分,送餐员准时敲开住在曲沃路430弄的高阿姨的家门。泛着油光的红烧肉,翠绿的青菜,软糯的米饭,让老人吃得心满意足。

这份身边的温暖,就藏在彭浦新村街道“东中西三片各2家”的社区食堂布局里。街道辖区内33个居民区步行到最近的社区食堂步行不超6分钟,6家食堂日均供餐近1400客,其中有350客被精准“投喂”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

据街道介绍,今年1—10月,街道助餐优惠新申请10294人,累计覆盖19616 位老人,占街道 60 岁以上老人的 33.7%,数量和覆盖率均居静安区第一,真正实现“家门口的食堂,暖到心尖的饭”。

为了守护老人们“舌尖上的幸福”,街道不仅在社区食堂里使用“红绿灯餐盘”(红盘控荤、绿盘增素)引导老人合理取餐,健康饮食,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定制“低盐低糖餐”,还精心编制《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健康化”的103 项标准覆盖从原料采购“溯源台账”到餐具消毒“30 分钟高温记录”的全流程,织就“500米幸福食圈”。

一间适老安居房

“一户一案”改出舒适安全感

最近,91岁的崔阿姨每次和邻居、朋友聊天总是忍不住夸一夸自家的适老化改造,“固定在马桶旁边的L 型扶手,方便我起身。从卧室门口一直到客厅再到阳台拐角处,都装上了扶手,还特地装在我腰这个高度,扶着走一点不费劲,还能自己扶着扶手倒水、去卫生间,夜里起夜也不怕。”

让崔阿姨感觉“被暖的”的还有适老化改造从评估到设计再到施工无处不在的细节:评估团队跟着崔阿姨在家里走了三圈,仔细询问“哪里走得慌?”“想在哪装扶手?”就连常用的药箱要放哪儿都考虑到;选用木质扶手,就为了“冬天能够不冰手”;为了不影响老人休息,只在每天9点到11点施工,完工后还帮着把散落的杂物归置整齐。

据悉,继过去四年完成 745 户市级、区级政策适老化改造后,街道今年不仅已经完成 58 户适老化改造,另有21 户正在推进中,还更加贴心地联手上海盛立公益基金会和悠幸适老化改造平台,为孤寡、残疾、失独等特殊困难老人“量身定制”个性化适老化改造方案。截至今年10月,街道已累计实施个性化适老化改造166户,今年第二批18户已完成评估,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一个智慧服务平台

政策主动找老人,服务直接送上门

在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正在不断更新数据和服务项目进度。支撑起这些的正是街道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只要输入老人的身份证号,就能一键查询到相应的匹配政策和目前已经享受的政策。只要“90岁、100岁到龄提示”模块开始闪烁,工作人员就会尽快再带着材料上门,帮助老人申请相关服务。

“以前是老人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老人。比如独居老人标红,无子女老人标黄,我们一看就知道该重点关注谁。”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智慧服务平台不仅整合了老人的基本信息,还有助残、救助等多种资源,能够更加更精准地匹配老人的具体需求。

智慧服务平台既是日常为老服务的贴心“好帮手”,也是老人遭遇突发情况后的“救助员”。今年3月,八旬老人周阿婆突发胸闷,赶紧按下床边“一键通”设备的紧急呼叫按钮。不到10分钟,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急救人员就赶了过来,让老人化险为夷。

“‘一键通’就像我的‘电子子女’,按一下就有人来帮我。现在,每天还有AI语音机器人提醒我按时吃药,问问血压情况。”周阿婆笑着说,“如果三天没有接电话,居委会就会上门,真是不要太放心哦。”

一声平安问候

“服务队”+智能守护不缺席

上午9点,盛德护理院花园,冯先生倚靠在轮椅背上晒太阳,志愿者沙纪龙正在帮他按摩僵硬的腿部。自从两年前,因中风无法行走,且子女早逝住进护理院后,沙纪龙就成了冯先生被亲人还亲的“老伙伴”。每周两次,沙纪龙都会推着老人出去走走,有时候还会带些水果,“有次我夜里想孩子哭,第二天他就陪我多坐了半小时,还跟我讲他孙子的趣事。”

在彭浦新村街道,像沙纪龙这样的“老伙伴”志愿者共有 806 位,他们与4589位独居、高龄老人结对把一声声问候、一次次关怀送到老人家门口。此外,街道还专门组建了多支“为老服务队伍”。比如,55名“乐龄有伴”志愿者成为500位老人的“贴心人”,帮助读报、购买日用品等;街道红十字会为老服务志愿团队定期上门慰问部分失智失能老人家庭,开展“疏导心理、疏解矛盾”项目帮助老人维护自身利益;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携带“移动虚拟窗口”设备,上门为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居民提供残疾证申领、长护险申请等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关爱到家门”。

除了“人工温暖”,街道还将589名独居老人纳入“智能水管家”项目,通过监测用水量判断老人是否安全,让智能设备成为“看不见的守护者”。

一张服务清单

无子女老人有了“编外亲人”

“刘伯伯,油烟机修好了,侬试试开关灵不灵?”维修师傅小王边清理油烟机,边提醒老人。刘伯伯是无子女的独居老人。几天前,家中的油烟机突然坏了,做饭就成了难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老人申请了“个性化服务清单”中的“物业维修”服务。没想到,当天下午师傅就上门了。

“以前家里东西坏了,要自己到处找维修师傅,还怕被坑。上次家里电灯不亮,找人修理不仅收了高价,修完没两天又坏了。”刘伯伯感慨道,“这次不一样,师傅不仅来得快,收费透明,还耐心教我日常维护的小技巧,以后再遇到小问题,我自己也能简单处理了。有了这张清单,就像有了‘编外亲人’,生活里的难题都有人管。”

记者从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了解到,“个性化服务清单”采取“需求精准识别、服务按需供给、资源动态适配”的菜单式服务模式,涵盖代陪(陪医、代配药)、清洁(居家保洁)、干洗(衣物清洗)、护理(上门擦浴)等 6 大类 28 项服务。每天,工作人员都会根据老人的“点单”进行派单,有效破解独居就医难、数字鸿沟深、生活照料缺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难题。截至今年9月,这份清单已覆盖 1000 余位无子女老人,累计服务44039人次。

一方健康诊室

连起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

近年来,街道大力构建“15 分钟医疗服务圈”,在居民区布局12个社区卫生服务分站点,让这些家门口的健康诊室成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近邻守护者”。68 岁的刘阿婆患糖尿病多年,每个月都要在儿子的陪同下去三甲医院复诊配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门口“扎根”后,老人不仅能享受“长处方”服务,一次配齐3个月的药,还能通过“药品配送上门”服务把药送到家。

街道还特别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推出“家庭病床”服务。比如,92 岁的张爷爷因脑梗瘫痪在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每周两次上门为他做康复训练、更换导尿管。截至2025年10月,街道已为 236 位老人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1200 余次。

“15 分钟医疗服务圈”在于健康医疗服务的触手可及,也在于健康知识的“润物细无声”。街道一方面联动三甲医院开展“专家下沉”服务,每月邀请科室专家到社区坐诊,一方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健康科普小课堂”,每周邀请医生、营养师为老人讲解慢性病管理、合理饮食等知识。“以前不知道糖尿病要控制主食的量,听了课才知道该怎么吃。”刚听完一场讲座的赵阿婆意犹未尽,“医生还教了一套简单的康复操,大家一起学,氛围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