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守“宁”最幸福,江宁好“食”在!常德路社区食堂十五年温情再启航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0-31 01:16:12

重阳秋风暖,弄堂饭香浓。10月29日,江宁路街道常德路社区食堂里格外热闹,热气腾腾的饭菜香裹着欢声笑语飘出窗外——这家服务社区长者十五载的“老地方”,历经精心改造后重新“开门迎客”。一碗热饭暖胃,一声问候暖心,这里不仅延续着老弄堂里的邻里情,更开启了江宁路街道为老服务的新篇章。

十五年“暖心饭”,食堂成为社区长者“第二个家”

“吃了14年,还是熟悉的老上海味道!环境升级了,服务还是那么贴心!”刚端着餐盘坐下的邱老伯笑着说。

常德路社区食堂创办于2009年,常年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服务,日均送餐量达到400客,特殊时期曾增至500客,切实解决了社区老人特别是高龄、独居老人的“吃饭难”,成为老人们心中的“第二个家”。此次焕新,食堂在环境、功能与服务方面实现全面提升。过去十五年,10元钱的“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一饭”套餐,是老人们口中的“实惠招牌”。今年,考虑到食材成本上涨,套餐价格微调至13元,但全方位的升级让老人们依旧觉得“超值”。

就餐空间更宽敞、动线更合理,老人取餐、入座更顺畅;新增的无障碍卫生间采用移门设计,解决了空间局促的问题,折叠母婴台的设置兼顾了全人群需求;贴墙的绿色卡座清新亮眼,既增加了座位,又添了几分活力;吸顶式空调取代了立柜式空调,腾出不少空间,再加上整体提亮的光源,处处透着温馨。

菜品也有新变化:在原有送餐服务基础上,拓展了堂食功能,同时新增了点餐制。每天至少20道菜品,红烧肉、元宝虾、肉汁萝卜等经典本帮菜常年“在线”。

更贴心的是,每道菜旁都贴着红、黄、绿三色标签,标注健康提示和营养信息。比如红色菜品建议适量,每周不超过5次,每次不超过100g;黄色菜品建议常吃,可每天食用;绿色菜品建议多吃,可每顿食用,让老人吃得明白又健康。

最让老人们惊喜的是,食堂推出了晚餐堂食。“现在来食堂,不仅味道好,坐着也舒心,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家住附近的袁阿姨说,她打算经常约老姐妹们来这儿吃饭、聊天。

“银发品鉴官”上线,让长者从“食客”变“主角”

常德路社区食堂的升级重启,是江宁路街道积极对接上海市及静安区2025年养老服务发展目标的具体实践。2025年,静安区推动助餐服务提质增效,支持街镇打造一批集膳食加工、集中就餐、营养指导、健康宣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社区长者食堂。常德路社区食堂新增晚餐服务、拓展健康饮食讲座等举措,正是契合这一方向的体现。

“长者食堂是街道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江宁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服务更对老人“胃口”,食堂开业前就开展多轮菜品意见征求,广泛听取老人建议,开业后,更是严格把控每天食材采购、加工环节,确保菜品新鲜、营养均衡。

活动现场,还特别组建了“银发品鉴官”队伍,为首批品鉴官颁发聘书。未来,品鉴官将定期对菜品口味、营养搭配等提出宝贵意见,得票高的菜品将入选每周精选菜单,真正让长者从“食客”变成食堂的“主角”和“参谋”,助力食堂服务持续升级。

恰逢重阳佳节,食堂还为每位就餐老人免费赠送“重阳面”,传递“幸福长长,健康久久”的美好祝福。

“以前是食堂做什么我们吃什么,现在我们想吃什么,食堂就做什么。”正在用餐的李大爷笑着说。饭菜的香气、亲切的家常话,交织成最温暖的邻里图景。

焕新再出发,打造社区养老“幸福驿站”

据了解,常德路社区食堂所在的江宁路街道乐龄家园,自2009年成立以来,就成了社区老人的“好去处”。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等一应俱全。

但运营15年后,食堂设施逐渐老化,难以满足当下社区食堂标准化的卫生与舒适度的新要求。今年,街道将食堂改建项目列为2025年实事项目,让老食堂跟上“新步伐”。

原来的食堂

现在的食堂

如今的食堂,不仅是解决一日三餐的场所,也是老年人唠家常、会老友的“幸福驿站”。

“以前送餐上门,只能隔着门跟老人说两句话,了解不到他们的近况;现在,老人们可以来这里坐一坐、尝一尝,感受社区食堂的品质。”江宁路街道老龄专职干部胡玲芳说,未来,食堂将延续“公益优先、微利可持续”的运营思路,保持餐品的亲民价,同时,定期开展健康饮食讲座、“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让这里成为联结邻里、传递温情的共享空间,以“小食堂”推动“大服务”。

15年光阴,常德路社区食堂从一碗“暖心饭”出发,见证了邻里间的温情,也承载了老人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如今,焕新启航的食堂,正以更优的环境、更全的服务、更暖的心意,守护着江宁老年人的“舌尖上的幸福”。正如胡玲芳所说,我们要让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守‘宁’最幸福”的踏实温暖,让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好时光。

(图片来源:江宁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