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徐汇,有一种温度,叫“出门即服务”;有一种幸福,叫“转角遇见美”。从一站式“生活盒子”的遍地开花,到菜市场升级后的智慧便捷;从街区转角的口袋公园,到数字赋能的“掌上生活圈”——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徐汇“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在不断推进,也是全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工作团队与居民共同执笔的“人民城市”生动答卷。
一、谋全局,绘实景:以“一张蓝图”织就便民服务网络
高位推动,系统整合。徐汇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高水平生活圈营造”为目标,自2019年起便构建起“双区长召集、三部门牵头、多街镇联动”的区级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统筹区内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托社区规划师办公室、联动社区规划师团队,形成“多方协同、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高效统筹各类建设资源与行动任务,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筑牢坚实制度根基。
精细规划,筑牢底座。近年来,伴随工作的不断推进,徐汇区已经实现13个街镇社区规划全覆盖,同时,区规划资源局持续动态迭代“一张设施底图、一张需求清单、一张居住网格、一张资源地图”数字化底板,逐步构建起“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本账”的科学统筹格局。
实景转化,攻坚落地。从“规划蓝图”到“民生实景”,各类便民设施陆续建成投用:40余处“生活盒子”覆盖全区,徐家汇“万体汇”能健身、能办事,枫林的生活盒子集健康守护、文化滋养、全龄关怀于一体,承载居民的幸福时光;中城绿谷体育公园成为“运动达人”活力阵地,近60项体育设施落地运营,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构筑起老年群体“陪伴式健身”服务圈;多项绿化项目焕新升级,田汉绿地、文定绿地变身居民“口袋里的公园”,上海音乐学院开放式校园绿地更让文艺气息融入日常,让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场景从蓝图变为可感可及的现实。

徐汇区生活盒子地图
二、聚团队,常陪伴:以专业力量赋能持续提质升级
制度先行,筑牢专业服务根基。2008年徐汇首创风貌区社区规划师制度,2019年推动出台《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实现13个街镇规划师全覆盖;2024年,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团队带着“迭代升级”的思考深入调研,走访20余个部门、50余位居民,将“1+13+X”联盟模式纳入新办法:以“1”名社区总规师统筹引领方向,“13”位社区规划师扎根一线摸清需求,“X”一批交通、园林、养老等领域专家按需“报到”补位,再加上青年规划师团队在地贴身服务,形成多专业多领域长期协作合力,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注入专业动能。

区规划资源局与社区规划师共谋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持续升级,映见民生温度。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正是社区规划师团队“长期陪伴式服务”的生动缩影。中心的三次升级迭代始终锚定“人民需求”核心,让便民服务持续焕新:2021年,依托原徐汇滨江规划展示中心改造实现功能转型,保留建筑原有特色,增设24小时开放的独立服务站,精准匹配市民日常需求;2023年二期优化升级,在克服煤气接入、电力扩容等工程难题后,打造环境优雅的滨江食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2025年,依托日常运营数据拟定第三次升级策略,在确保日常服务不中断的“无感升级”中优化展示功能、升级社区食堂,致力于打造面向广大市民的优质宣传展示平台,让服务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滨江食堂)
扎根徐汇,破解资源难题。作为“1+13+X”模式中“X”的新鲜力量,青年规划师团队以创新方式激活社区资源。他们深入街道调研,倾听居民需求,绘制成清晰明了的“资源地图”——哪里有活动室、宝宝屋,哪处缺充电桩,哪片空地能改健身角,力求以专业表达实现社区资源一图读懂,让资源利用更高效,也让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路径更精准。

青年规划师团队开展座谈摸排居民需求
三、小空间,大情怀:以不变初心铸就暖心生活场景
作为徐汇的城市名片,衡复风貌区既承载着“老上海”的历史肌理,也面临着“风貌保护严、空间资源紧”的双重挑战。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工作团队,以“守肌理、解民忧”的不变初心,在方寸之间做文章,让小微更新成为风貌区生活圈的“幸福密码”:嘉澜庭项目梳理出“缺歇脚地、需活动空间”诉求后,将767平方米空地打造成“全龄客厅”;岳阳路改造则针对外机杂乱问题设计“花箱+坐台”方案;高安路弄堂用同色防滑石材配铜条收边做缓坡道;武康路指导商铺用复古招牌材质,让新设计与老肌理相融。伴随着日精细化的管理,让居民在风貌区的每一步都能遇见熟悉的烟火气,每一处都能感受到贴心的暖意。

媒体报道风貌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不仅在目光所及之处,也在于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感受到城市温度和社区人情味。近年来,徐汇区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开展了多场公众宣传和设计指导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全过程深度参与共建理想之城。社区园艺师庄立冬为社区的阿姨妈妈们带来的居家植物养护课程,引发了居民热烈讨论;联盟社区规划师孙轶家,在其参与设计的田林公园开展生态教育,与市民共议“全天候都市生境”建构;“人民城市大课堂”走进13个街镇,内容从“智慧赋能社区治理”到“争做小小社区规划师”,与大学互动,与社区暑托班联动,全部围绕居民关心的身边事展开。

孙轶家与市民讨论全天候都市生境建构过程

“人民城市大课堂”——萌娃当起“小主人”问计家园规划
未来:示范引领启新程,持续深耕“幸福圈”
回望徐汇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之路,每一步都围绕民生需求,每一项成果都凝结着多元团队的共同努力。从武康路梧桐掩映的老街区,到滨江江风轻拂的服务阵地;从嘉澜庭洒满暖阳的“全龄客厅”,到遍布街巷、功能齐全的“生活盒子”,工作团队始终以专业为尺量需求,以真诚为墨绘幸福,把“15分钟”的空间半径,悄悄变成了居民心中“有温度、有便利、有归属感”的幸福半径。
未来,工作团队不会停下深耕的脚步。将继续以示范引领为帆,以民生福祉为舵,在社区更新的新征程上,不断优化服务、创新机制,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真正成为每一位徐汇人“稳稳的幸福”所在。
(供稿: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