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普陀 > 文章详情

决胜收官 向新而行丨在“适合”的土壤里,培育面向未来的种子

转自:上海普陀 2025-10-24 22:44:16

“十四五”收官之际,漫步普陀校园,能感受到一种静水深流的变化。金沙江路小学的运动场上,活力满满的队员们挥洒着汗水;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中学的教室里,AI心理辅导员温柔地回应着学生的烦恼......

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普陀教育过去五年探索的轨迹——在坚守教育本真的同时,为每个孩子寻找最适合的成长路径。

教育的温度,在“五育”花开中回归育人本真

培养什么人,始终是普陀教育的首要课题。普陀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五育”花开,让教育充满温度。这份温度,首先体现在“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中。依托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普陀区打造“思政金课”,培育“华普优师”,构建起“高校引领+区域实践”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沿苏州河实践教学基地而设的“行走的思政课”,将城市记忆化为生动教学素材,让“苏河思政”品牌深入人心。

这份温度,也流淌在“五育并举”的生动画卷里。普陀区积极推动“人人学会游泳”“人人上冰”“人人喜欢篮球”,促进学生掌握2-3项伴随终身的运动技能。同时,大力推进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建设,稳慎有序地完成“1+3+6”布局学校青少年足球人才选拔招生工作。

促进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扩大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辐射范围、加强学校劳动特色课程,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越来越多的老师感慨:“现在的教育,不再紧盯着分数。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孩子在编程、篮球或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通过实施科创人才苗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普陀区构建起“优质科学普及、多元科技扬长、精准科创‘培箐’”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并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充分挖掘大院大所的科创育人价值。

教育的温度,最终要体现在惠及每一个家庭的民生福祉上。从推进公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和“宝宝屋”扩优提质,到以6个学前教育集团为抓手培育高质量幼儿园;从深入实施“新五项标准”推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到优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普陀区正构建起覆盖全学段的优质教育体系。

智启未来,AI赋能教育新生态

2020年,普陀区就入选为国家首批信息化教学实验区。2024年,普陀区又成功创建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以此为契机,普陀区深入推进实施“107”工程,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智能化水平,让AI从概念走向日常课堂。“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们‘打败机器’,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完整的人’——既要会用技术解决问题,又要保持人的温度和创新力。教育的根本是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理念下,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中学,智能助教、智能助育、智能助学、智能助管等多个应用场景,正在被广泛应用彰显智能化赋能教育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洵阳路小学构建“基础-应用-创新”三层育人体系,AI通识课程、打造AIGC绘画社团、AI+体育社团、AI音乐创作人社团等特色项目,让虚拟世界成为文学创编与数字孪生的新天地。晋元高级中学“晋小元”AI智能体,则以交互机器人的形式实现亲切互动。它对接DeepSeek大模型与本地数据库、文件库,能够智能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这些探索背后,是全区“107工程”的强力支撑,更是教师队伍的深刻转型。普陀区依托“763人才攀升计划”,选拔种子教师开展“理论+实操+实践”三阶培训,组建10支数智团队,培育一支能实践、敢创新、带团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种子教师”队伍,形成“种子教师-团队-全校教师”辐射链。

当前,普陀区正以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构建资源配置新机制、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形成综合改革新布局,深化“适合教育”新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