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润生灵,
星河映草汀,
昼赏杉林绿,
夜听鳄语轻。
“去年看候鸟,今年逛国际湿地城市!”晨光刚漫过西沙明珠湖的木栈道,记者海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陈宇雯(崇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编导)踏上了湿地的第一程。继上一期尝过崇明的“科技味”大米蔬菜后,《踏土寻味·发现“绿动”崇明》第二期把目光对准了这片“绿色心脏”——2025年7月刚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的崇明,白天能在5A景区跑马拉松,夜晚能偶遇扬子鳄、仰望银河,24小时的湿地旅程,藏着多少生态惊喜?
白天:西沙明珠湖景区
在“天然氧吧”跑马拉松
木栈道下藏着“小螃蟹邻居”
“这垂杨柳真好看!”刚进西沙明珠湖景区,海波的目光就被岸边的旱柳吸引,而另一侧的池杉林更让他期待:“等秋天变红了,肯定更壮观。”
“不止好看,还藏着生态小心思呢!”西沙明珠湖景区副主任郭怡倩笑着指向木栈道,“您看这栈道,全是抬离地面建的,游客能走进湿地,却碰不到植被。就连台风刮倒的树,只要不影响安全,我们都不挪。因为好多候鸟每年都认准这几棵树迁徙,这是它们的老据点。”
说着,陈宇雯突然指向栈道下:“快瞧!”几只拇指大的红螯相手蟹正横着钻进泥洞,“崇明话叫‘蛸蜞’,是湿地的小居民。”郭怡倩补充道,“这些小家伙就是最好的生态证明。”
3000亩湖面+2400亩水源涵养林,负氧离子是市区的十倍——明珠湖旁的绿道上,马拉松爱好者正挥汗奔跑。“从金山过来虽然远,但值!”一位跑者完赛后这样说,“跑半马都不觉得累,这环境金山可没有!”
2024年2月,西沙明珠湖景区成了上海唯一以生态为底色的5A景区。“别的5A靠城市地标,我们靠湿地、靠自然。”郭怡倩说,现在来这里的游客,不光是看风景,更多是来吸氧、发呆,和自然贴贴。
夜晚:东滩湿地公园
夜探扬子鳄,偶遇“城市里的银河”
“白天逛得够尽兴了,晚上来湿地干嘛?”夕阳西下时,海波跟着陈宇雯往东滩走,满是好奇。“等天黑,神秘嘉宾才会出来。”陈宇雯卖了个关子。
坐上小船驶入东滩保护区,夜色里只有水波声。“左手边!看亮晶晶的点!”东滩湿地公园扬子鳄科普宣教员张伟突然压低声音。海波顺着方向望去,水面上两个小亮点轻轻晃动——是扬子鳄的眼睛在反光!
“别担心,它们很温顺,白天躲起来避暑,晚上才出来找小鱼吃。”张伟指着那几只小鳄,“这些是今年的幼崽,我们2007年开始引进扬子鳄,最初只有12条,现在保守估计有50条以上,翻了四倍多。”
为什么要保护扬子鳄?张伟的话很实在:“它是湿地生物链的顶端,能活下来、繁殖多,说明咱们东滩的水质、植被都过关了。从快消失到种群恢复,这就是崇明生态25年的成绩单。”
刚看完扬子鳄,东滩的草地上已经亮起了几盏小灯——是观星爱好者在架天文望远镜。“王小姐,又来出摊啦?”陈宇雯笑着打招呼。
“上海看银河,东滩是首选!”观星爱好者王小姐指着夜空,“这里光污染最少,我第一次在城市里看到银河就是在这里,像一条白茫茫的光带横在天上,比照片还震撼。”
海波抬头,满天繁星清晰得能数出北斗七星:“在市区哪有这待遇?这才是真正的治愈时刻。”
幕后:科研站里的“湿地体检表”
145项指标,生态质量达“优”
“能看到这么好的星空、这么多扬子鳄,背后有群人在默默守护。”陈宇雯带着海波来到不远处的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常务副站长鞠瑞亭介绍:“这是崇明唯一的国家级湿地科研平台,水、大气、土壤、生物,四大要素145项指标,每年都要上报科技部。2023年崇明湿地综合质量85分以上,达到‘优’级!”
“这些数据能帮上什么忙?”海波问。
“比如发现水质里氮磷有点高,我们就会提醒调整周边农业的施肥方式;看到鸟类数量变化,就能知道栖息地是不是需要改善。”鞠教授笑着说,“现在市民能在上海仰望星空、偶遇扬子鳄,这是上海的福气,也是崇明‘国际湿地城市’当之无愧的理由。”
从晨光到星河,
湿地里的“绿动”答案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洒向湿地,扬子鳄悄悄潜入水中,白鹭掠过湖面,远处的金色稻浪上下翻动.....崇明的“绿动能”,藏在每一片湿地、每一颗星星里。踏土寻味,原来“味”不只是在舌尖上,崇明25年的生态建设路,让这里既成为了上海的“智能粮仓”,更是长江口的“生态方舟”。
下一次,你要不要来湿地走走,在氧吧里散步,晚上看星星发呆、再和扬子鳄打个招呼?
西沙明珠湖景区
东滩湿地公园
交通建议
责编:朱竞华、陆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