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库门的炊烟渐远,弹街路的声响成忆,总有一些人执着地为城市封存时光。闵行爷叔侯宝良便是这样一位“时光记录者”。他54岁提笔 “半路出家”如今已成为中国作协会员!10月18日起,“今日闵行”推出《侯叔时光记》,走近他笔下的上海往事与老城记忆。 上海怀旧图文
我把过往上海生活的场景用画记录下来,都是我们上了年纪的老人作为曾经的美好回忆。也是激发我们不忘初心,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这些画片都是我怀旧文章的插图,在此集中起来给各位展示,尤为赏心悦目。
我被自媒体的卖货、教授各种那些“知识”,就想起昔日“马路戏”,都是些自吹自擂的小买卖养家糊口。
老早临近年底大量的雪里蕻菜上市,正好是腌咸菜的好时机,当时的菜场里都备有腌制咸菜的大缸。“踏咸菜”就是靠人工来赤脚踩踏,成为当时的亮点。
现在电子媒体普及,以及大量的智能化信息传播。我们接受消息十分便捷。而过去传播新闻的主要途径是听广播、看报纸。报纸除了个人订阅外,大多数读者就是去街头“报栏”免费阅读。
现在有了地铁,上海的交通大大地改善了,过去上海人外出乘车,都要靠“挤上去”。为了解决载客拥挤,厂家就造出大容量、少座位的客车,大家称它是“巨龙”车或直接叫“大篷车”。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人特有的居住场所,原来都是独户人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变成多户人家合居,人多嘈杂,有号称“七十二家房客”的戏称。这画就描绘出来。
“削刀,磨剪刀”这早已久远的叫喊声音了,与北方人:“磨剪子唻,戗菜刀”一样,都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个体服务业。因为现在刀具材质的多样和百姓消费观的改变,现在走街串巷的磨刀人不常见。偶尔难得在志愿者活动日里才看得到。
过去丝绸、毛料等高档的衣料被钩破或虫蛀后,就要请有织补手艺的人修复,手艺人根据衣料的不同织法顺势而为,将破损部位补得天衣无缝。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