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许荣茂的讲述——一场跨越二十六载的共生与守望。
站在黄浦江畔,望着对岸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楼宇,目光总会不自觉地停留在世茂滨江花园那熟悉的轮廓上。风里裹挟着江水的湿润,也捎来二十六载光阴里的细碎记忆——从1999年第一次踏上这片热土,到如今看着这座城市与我的事业、我的心意深度交融,上海于我,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奋斗之城”,而是见证我从逐梦到筑梦,再到与它共赴未来的“第二故乡”。
初识上海时,它正处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关键节点,陆家嘴的塔吊昼夜不停,外滩的万国建筑旁正萌发着新的生机。我记得第一次考察浦东时,脚下还是泥泞的工地,心里却已勾勒出一幅“让城市更有温度”的蓝图。2000年我们开启的“与上海同频”就成了世茂不变的准则。打造世茂滨江花园时,我们没有只做简单的住宅开发,而是引入国际化的居住理念,让每一扇窗都能望见黄浦江的流动,让社区成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对话的空间。后来它连续创下上海住宅销售纪录,我想打动人心的或许不只是江景,更是我们对“上海生活品质”的理解与尊重。再到改造上海世茂国际广场、参与北外滩中央商务区建设,每一次落笔,我们都在琢磨:如何让建筑既能成为城市的地标,又能融入市民的日常?如今走在南京东路,看着上海世茂国际广场里往来的人群;站在北外滩,望着正在崛起的商务集群,我知道,这些建筑早已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上海现代化进程里的“参与者”,也是我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印记。
商业之外上海还教会我的还有“责任”二字。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上海的街头突然安静下来,我们第一时间筹集资金和口罩送往一线——看着医护人员接过物资时的笑容,我更加明白,我与上海的连接早已深入到“同呼吸、共患难”。而在医疗扶贫这件事上,上海更是我们的“后方基地”。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决定在偏远乡镇建“世茂爱心医院”,上海就成了这些医院的管理与协调中心,从设备采购到医护培训,每一个环节都有上海医疗力量的支持。如今100多所爱心医院服务了超过2000万人,我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大爱”,给了我们践行公益的底气,是我对上海、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回馈:你给我机遇,我便为你暖一片天地。
这些年,我还有一个心愿:让香港的青年读懂上海,读懂祖国。2010年,我们在香港联合创办“新家园协会”,组织香港青年来上海交流时,我总会带他们走一走陆家嘴、看一看外滩、听一听上海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故事。有个香港年轻人曾跟我说,以前只在课本里知道上海,来了才发现,这里的活力、这里的机遇,比想象中更动人。截至现在,已有超过10000名香港青年通过我们的活动走进上海,我看着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好奇到认同,心里满是欣慰。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它用包容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也用发展证明着祖国的强大。我希望通过这些交流,让香港青年感受到“家国”二字的重量,让他们知道,无论身在香港还是上海,我们都是同根同源的中国人,都能在祖国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舞台。
二十六载时光,弹指一挥间。从初来乍到的“逐梦者”,到如今与上海共生共长的“参与者”,我庆幸自己能见证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蝶变,也骄傲能为它的发展添砖加瓦。世茂的建筑会老去,但我与上海的情谊不会;公益的脚步会继续,文化的传承会延续,沪港青年的交流也会一直走下去。
上海于我,是机遇,是责任,是牵挂,更是归宿。未来,我还想陪着这座城市,看更多日出江花,赴更多温暖之约。因为我知道,我与上海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
来源:中新社
供稿:部港澳台处
编辑:吴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