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即将启幕,邀您共赴科技生态之约→

转自:上海科技 2025-10-17 16:15:42

10月18日至24日,上海将迎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今年的保护周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宜居城市”“两山实践”三大主题,超千场活动将构建公众深度参与的自然保护科学实践网络,让“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创新绘就绿色未来”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发展共识。

科技引领全民爱自然

市科委副主任黄红介绍,本届自然保护周突出两大特点,一大特点就是凸显科技引领,共筑国际化科技生态创新枢纽。

据介绍,本届自然保护周将组织开展十大主题科普活动和特色宣传活动,分别为:国际交流活动、环保科普活动、青少年主题活动、生态践行活动、主题摄影展、手机随手拍、人与自然市民科普活动、主题科普影视展映、科普场馆主题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展。

10月18日的启动仪式将展示前沿科技在上海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一江一河”智慧治理等生态保护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推出本届自然保护周重点活动,发起“绿色未来行动倡议”。今年还将注重国际交流,线上线下接力,邀请全球知名专家分享自然保护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宝贵经验,并为绿色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开展研讨,打造促进科技合作、共话生态未来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同时,自然保护周也将强化科普惠民,构建全场景全民科学实践网络。据介绍,本次活动整合优质科普资源,以科技为纽带打造了超过1000场特色活动,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科技与自然的共生之美。

自然保护周期间,39家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90家上海市环保设施单位集中向公众开放,市民可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微信小程序预约前往。

此外还有手机随手拍大赛结合AI技术,触发科普新玩法,主题摄影展、主题科普影视展映活动则以科学之光点亮自然之美,通过影像艺术探索科学与美好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份来自“都市秘境”的邀请函

2023年底,上海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截至目前,全市外业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仅有个别区和部分自然保护地的外业调查还处于收尾阶段。

据初步统计,调查发现2个新物种,还发现149个上海新记录物种,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此外,还有一个潜在新物种有待确认。

自然保护周期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推出首批‌11条生态研学路线,从徐汇西岸“生态艺术骑游”到崇明湿地“生物多样性探秘”,每条路线都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实践课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而且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上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就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牵头开展的“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已推出“上海昆虫家谱”“上海蝴蝶监测”“路杀生物调查”“赤腹松鼠调查”“崇明东滩鸟类调查”共5个公众科学项目,邀请市民朋友一同揭开都市秘境的面纱,参与公众科学行动。

自然保护周期间,“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在静安区闸北公园面向市民开放,许多资料的来源正是今年6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发起的“第一届城市昆虫挑战赛”,成功发现23个上海昆虫新记录;11月中下旬,相关优秀成果展览将落地上海自然博物馆。

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水务局、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


上海科技综合整理自解放日报、青春上海等

编辑:拾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