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强指出,在当前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工程科技发展正处于全新的历史关口,其未来方向既关乎产业自身的迭代升级,更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创造条件。今年恰逢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在沪举办,借此契机同期举办第15届沪港科技合作研讨会,是希望依托WFEO平台将双向互动拓展为多边交流,进一步立足全球加强工程领域学术交流、人文交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进而提升沪港工程科技发展水平。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2025沪港科技合作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上海)主席陈馨表示,沪港两地的工程师学会如同一座传递温度的暖心桥梁,架在黄浦江与维多利亚港之间,让两地的交流更亲切、合作更有底气。希望两地工程师学会多交流、多协作,共同推动两地工程人才共育、技术共研和资源共享,使双向奔赴的合作之路越走越通畅。
主题报告会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主持,董绍明院士、江茂诚,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程睿分别作题为《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设计制造与未来发展》《香港绿色发展创新道路》《天基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发展》的报告。
董绍明院士长期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发明了高热稳定、高尺寸稳定、超高温、长寿命等具有不同特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建立了复杂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部件制备技术,为我国高分系列和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等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和构件,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全线贯通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产业化链条。他向大家介绍,今天国际贸易中的许多“卡脖子”技术,归根结底的难点在于材料科学。新材料在我国目前的发展中已成为短板中的短板,没有好的材料,很多装备和技术难以实现。
当代社会,陶瓷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陶瓷的范畴,形成了包括传统陶瓷及先进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生物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非传统陶瓷在内的一个庞大家族体系,用于人体骨骼置换、深潜器观察窗和航空发动机制造等多样化领域。
先进结构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国防军工、生物医学、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多个高技术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碳化硅陶瓷典型应用于半导体领域的精密部件。日本、美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少数企业(如日本的Kyocera、美国的CoorsTek等)已成功地将碳化硅陶瓷材料应用于光刻机用碳化硅工件台、导轨、陶瓷吸盘等要求高度轻量化、高形位精度、高尺寸稳定性、清洁无污染性能的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装备中,陶瓷基复合材料由于克服了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兼具轻质、耐高温、抗氧化等优点,在极端环境下不可替代,作为新一代轻质结构材料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被认为是推动当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之一,成为强国战略必争的焦点,也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瓶颈材料。
汶川大地震时,我国还需要购买美国的卫星图像来察看地震现场的破坏情况,再据此派人救援。这种切肤之痛,使我国决定发展对地高分辨观测系统,在系列卫星中就采用了高结构稳定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支撑结构。2014年8月19日,我国高分二号卫星发射升空,陶瓷基复合材料支撑结构助力了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分辨率首次跨入亚米级。董绍明院士指出,材料智能创制是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分论坛包含“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新时代新生态”和“智慧科创赋能,助建新动能新质态”两个主题。针对今天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传感器、无人机、计算机视觉等已被广泛应用,但社会仍缺乏一个全面的框架使数字化发挥更大优势的现状,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及土木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吴兆堂在题为《以社会5.0为本的建筑环境推动绿色、智能和高品质生活》的报告中介绍,“社会5.0”指的是通过加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利用技术干预个人与社会的连接来推动超级智能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是推动社会5.0的关键驱动力。因此,从一开始就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计划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收集有用的数据,打破“数据孤岛”,使城市的可持续性、智能性与韧性得以实现。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赵彦分享了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超大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创新与探索》。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智慧康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与解决方案,不仅能提升康养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还可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先进产业发展主管张布卿在主题为“AI赋能智慧康养服务升级的创新实践”的分享中,结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智慧康养领域的具体研发项目——人工智能在3D打印医疗植入物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多模态技术在医疗植入物3D打印缺陷检测中的应用,以及生成式图像技术在面颈部康复系统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康养领域的应用实践及其对该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沪港(港沪)科技合作研讨会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香港工程师学会联合创办于1997年,每两年在上海和香港轮流举办一次,为推动沪港科技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