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空间资源瓶颈,上海创新性提出标地营造制度。这里的“标地”,指的是“标准地”和“标杆地”两种模式。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宋唯昨天介绍,目前,复兴岛、大吴淞已被确定为首批标地营造试点,标志着这一旨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综合价值的新机制进入实践阶段。 作为市、区两级政府已完成大部分存量用地收储的规划留白区域,复兴岛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战略预留区总体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打造国际创新创业岛。大吴淞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将转型为生态基底品质优越、创新创造功能集聚、滨水空间魅力彰显的上海产业转型示范区、智能智造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这两个试点的推进,将为上海标地营造制度的全面推广积累关键经验。 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紧平衡的大背景下,上海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规划资源部门坦言,传统土地供应方式存在明显弊端。例如,地块划分细碎、用途功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对复合功能和弹性空间的需求。同一空间无法根据不同时段、不同高度实现多元用途的转换,导致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面对这些挑战,上海没有选择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而是转向内涵式提升的发展路径。标地营造制度的提出与实践,正是上海为实现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而开出的一剂“良方”。 这一制度的核心思路是:依据国土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运用“三师联创”(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等协同创作)机制,整合专业技术团队力量,对特定区域进行国土空间一体化设计。通过明确片区标地营造实施方案,构建“蓝绿交织、立体复合、海绵弹性”的城市形态,实现空间集约利用与城市品质优化协同。 具体操作层面,上海构建“标准地”与“标杆地”并行的分级开发体系。 “标准地”以合规、高效为核心目标,主要针对一般产业项目用地。通过提前完成区域评估、明确规划条件和建设标准,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大幅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土地供应效率,为基础产业的快速落地提供保障。 “标杆地”以高品质、综合性为核心导向,主要适用于重点片区、核心区位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块。通过精细化的规划设计、高品质的环境营造和多元化的功能植入,打造集产业、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和功能高地,为城市品质升级和价值提升树立典范。 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上海对标地营造进行分类指导和差异化推进。 城镇空间,着力推动资源空间向活动场所的转化。 产业空间,强化土地供给与产业功能的精准匹配。对于普通制造业、物流园区等基础型产业,优先适配标准地模式,确保产业项目能够快速落地、高效投产。对于高端科研、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产业园区,适配标杆地模式。 郊野空间,聚焦蓝绿基底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和平急两用保障。以标准地夯实公共保障基础,重点解决土方消纳、固废处理等空间问题,为城市的生态安全提供支撑;以标杆地打造生态复合单元,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和适度的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植入,提升郊野空间的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 海洋空间,标准地旨在提升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港口航运、海洋产业等提供发展空间;标杆地重点推进美丽海滨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滨海风貌的区域,提升海岸带的人居环境质量和旅游吸引力。 复兴岛和大吴淞作为上海首批标地营造试点,肩负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重要使命。 复兴岛,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是黄浦江内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努力,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存量用地的收储,是一块宝贵的规划留白区域。正在公示的《上海市黄浦江滨江中北段专项规划》明确复兴岛“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的功能定位。未来,复兴岛将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以国际创新创业岛为定位,通过标地营造,建设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滨水空间,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和功能升级的典范,也为全球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大吴淞地区,是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基地。通过标地营造,大吴淞将以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对老厂房、老码头的改造利用,植入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功能,打造成为生态基底品质优越、创新创造功能集聚的上海产业转型示范区,不仅将重塑城市面貌,还将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未来,标地营造将从试点区域逐步向全市推广,覆盖城镇、产业、郊野、海洋等各个空间领域。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