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novative Legal Cases 2025

在市监狱管理局今年第五次法治监狱建设推进会上,一份沉甸甸的“法治创新答卷”正式揭晓:全局系统《法治监狱建设理论研讨和创新案例评审结果》新鲜出炉!在《法治最墙音》 中,小轩分享部分法治案例,展现法治监狱建设中的举措成效经验,并以这些法治场景和鲜活故事为视角,共同注目上海法治监狱建设承上启下第二年里的进程和思考。
青浦监狱


一块粗粝的玉石,需要经过千万次的雕琢,才能温润生辉、绽放光华。那么,迷途的人生呢?
在青浦监狱,一项以玉雕为引领,融合顾绣、书法的“三位一体”艺术矫治体系,正如同一位无声的匠人,日复一日,为迷失的灵魂“塑形”,雕刻出他们重生的模样。
从“管住人”到“塑成形”
破局之道…

曾几何时,改造工作面临一个普遍困境:在严格监管下,罪犯看似遵守监规,但内心的规则意识与对法律的敬畏,却并未真正建立。
如何破局?青浦监狱将目光投向了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玉雕、顾绣、书法……这些需要极致耐心、专注并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成为矫治的载体。
“雕玉如雕心,琢玉如琢人”,民警这样解读,“从选料、设计到雕琢,每一步都必须遵循严苛的工艺规范,这与法治所要求的‘规则意识’不谋而合。”
在方寸之间刻下“规矩”
琢玉攻心……

玉雕项目,是这场“塑形工程”的核心。在这里,学习玉雕的第一步,不是拿起刻刀,而是学习规则。《监狱法》《刑法》的核心条款,被转化为“雕琢规则”——“选料如做人,需明辨是非”;“开料如守法,不可越雷池”。
在标准化的玉雕工坊里,“每日任务清单”和“工艺质量标准”就是铁律。因操作失误导致材料浪费,需通过额外技能培训弥补;而作品若能达到参展水准并获得奖项,将获得实实在在的奖励。这背后,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法治原则的生动体现。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创作中。罪犯李某以“心念”为题,将善与恶、美与丑雕于同一块玉料之上,寓意“是非善恶一念之间”。他说:“雕琢玉石的过程,就像雕琢自己的人生——去掉棱角,才能成器;遵守规则,才能走远。”
针线与笔画的“静心课”
动静结合…

如果说玉雕是锤炼规则的“主修课”,那么顾绣与书法则是涵养心性的“静心课”。
顾绣,修的是“耐心”。针对情绪急躁的暴力犯,一针一线皆章法的顾绣是绝佳的“镇静剂”。民警会引导频繁出错的罪犯“先停手,再静心”。他们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等格言绣于作品之上,让法治理念在指尖渗透。
书法,修的是“克己”。每日临摹《论语》《道德经》名句,如“其身正,不令而行”,提笔落笔间,他们领悟“克己守礼”的内涵。对于情绪波动大的罪犯,抄写与自身罪名相关的《刑法》条款,成为强化认知的特殊练习。
从“墙内浪子”到“社会匠人”
神奇蜕变…

矫治的最终目的,是让罪犯带着技能与良知回归社会。监狱与上海市海派玉雕协会、松江区文化馆等合作,对照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设置狱内课程,罪犯可通过考核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贺某,罪重刑长,性格暴躁。从最初“握不住刻刀”到能独立完成作品,玉雕磨平了他的棱角。刑释后,他凭借在狱中掌握的玉雕设计技能,被一家玉雕工坊聘用,月薪达8000元,完成了从破坏者到建设者的蜕变。
李某,无期徒刑,在民警引导下沉下心参加玉雕技艺研习,经过几年努力打磨,他掌握了精湛技艺,在狱中被行业协会评为“海派玉雕大师”。他说:“监狱教会我的不仅是刻刀的用法,更是做人的规矩”。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刑释人员,三年内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法治最墙音】浓缩了多个现场会干货!这场专题推进会凝聚法治监狱建设新发力点
2、高墙内的法治守护者——北新泾监狱四监区刑罚执行工作纪实
3、演练,不拘于形式!应急,方见真章!——看青浦监狱如何筑牢安全防线
编辑:汤颖杰
供稿:政策法制处,青浦监狱戴靖页
长
按
关
注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