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崭新面貌、丰富样态和多元功能,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和人文精神。近期,《奉贤报》协同区作家协会,遴选本区9个乡村,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采写乡村振兴故事,反映乡村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以飨读者。
——《奉贤报》编辑部
乡村振兴,事关国运,也是作家们当仁不让的奔赴所在,更是心心念念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点上,我们深入乡村,走向农家,近距离地看一看,聊一聊,写一写。这些汇集的采风作品,既是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也是乡村发展的探询思考。
——奉贤区作家协会
从奉城镇往北,沿着奉联路一直走,半小时后,分水墩村到了。走进村子,路两边的景物,让人不由得生出要慢些走、多些看的念头。行道树间,盏盏红灯笼为乡村点缀喜气,柏油路面洁净平坦,路两旁的民居农舍错落有致。楼房一律白墙黛瓦,有些院落砌着漂亮围墙,里面是崭新的现代版的小洋房;有些院落围墙爬满了蔷薇、石榴花等花草,农舍像是花园、果园。还有,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有一个小菜园,青黄瓜、紫茄子、绿豆角、红番茄,生机勃发,透着田园的生活气息。走入这样的农村,有误入桃花源的感受。
分水墩村,地处奉贤区远郊,位于奉贤头桥街道的东南方向,有村民小组27个,是为数不多的“三村合一”大村。全村地域面积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958人,60岁以上老人有1358人。显然,该村老龄化情况非常突出,一度是头桥街道13个村居综合排名垫底的。村党总支书记王燕伶也坦言,两年多前,她初来村里任职时,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心一下就被揪紧了:到今天,怎会有这么破旧的乡村?她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她知道,改变一个村的现状,是一场硬仗。
分水墩村,班子人员、村务工作人员团队,平均年龄为36岁。他们年轻气盛,活力相当,他们敢想敢做,有理想、有拼劲、有较劲,有旧貌换新颜的目标,有为村民服务的强烈意识。一群年轻人,在同样年轻、同样富有朝气、同样雷厉风行的新书记王燕伶的带领下,开启了共同讨论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要改变落后破旧,雄心壮志重要,筹措规划重要,资金也必不可少,可村里的资金非常有限。村书记、村干部们知难而进,首先挨家挨户走访,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50多人参加的村民代表会上,王燕伶慷慨激昂,告诉大家: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能得到来自上面的资金扶助,这个政策目前对我们村是最有利的,干不干?王燕伶强调:要干成,肯定有数不清的困难,但不干,就会错失很好的机会。“要干,领导带队,我们干。”到会村民代表纷纷表态:再难也要闯一闯,一定要让分水墩村变一变,变成宜居地,变成美丽村。
要做事,先造势。王燕伶与她的团队,从具体的事情开始落实。因为三个乡村合并而成,村民小组多,外来人口多。而年轻人搬迁进城后,留守的老年人观念相对滞后,对居住环境管理相对松懈,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农作物的秸秆残藤随手堆放,鸡窝鸭棚随处搭建,村民居住环境质量下滑,自然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也和“美丽乡村”的标准相去甚远。
村书记、村干部,一趟又一趟在村里的阡陌间行走,一家又一家找村民宣传、动员,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讲道理,摆事实,村民们开始理解了,开始悟觉了,意识到居住环境,确实关乎村容村貌,更关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村民认同了村委的想法与做法,开始有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的意识与行动了。
分水墩村,早些年有很多小作坊、小企业,“五违四必”大整治后,个别村民一时想不通,不愿意清理整治拆违的遗留建筑垃圾,让其任意堆在宅基边上,一堆就是几年,招来虫蚁苍蝇。村委会深入家庭,促膝谈心,做通了他们工作,同时组织人手帮忙一起清理、清运杂物垃圾,最后又帮他们一起规划种上蔬菜瓜果,让原本的垃圾堆放地,变成四季有蔬果可食的黄金地。宅基地干净了,空气清新了,开门就能听闻鸟语花香了,村民们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认识到自己原先的做法不合时宜。自此,原先的那些住户,变成积极配合村里工作的积极分子。
这是相对“小我”的环境整治,比较棘手的是习惯的改变。村上个别村民,个人菜地里拔掉的杂草,家里的杂什,顺手就往沟河里丢。这种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改变需要契机,需要教化,更需要培养。村干部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分析,类比教育,鼓励村民们自觉遵守,相互劝阻,相互监督。小环境大环境全好,才是真正好,村民们有了环保意识。意识化为自觉行动,有的村民看见河里有杂物,会主动捞捡,有的会去报告村干部,村里马上派人进行清捞。反复多次后,乱丢现象改观神速,村上河水清了,鱼虾肥了,分水墩的沟沟河河,碧水倒影蓝天白云,走在河边,赏心悦目。
从此,村里脏乱现象不再出现,村民亲身体验了环境优美的好处,脸上有了笑容。王燕伶和村委干部们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增加村里的活力?他们想到了一个新的课题:吸引年轻人回来居住,让沉寂的村庄热闹起来。课题做起来,新思路出现了:村委投资修路筑路,水泥路柏油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让外出的年轻人便捷、安全,顺带光荣、自豪地回家。就此,返回村上,看望父母、看望爷爷奶奶和周末度假回村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老一辈和新一代的情感,因为实打实的接近、联络、交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着实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留守村民的脸上又多了来自亲情的笑容。
按照政府现有政策允许,村里鼓励村民自行在原有的宅基地上拆旧建新。先行一步的村民,率先拆了旧房,在原址原地建起了新楼新房。大理石、水磨石,喷漆墙面,铁栅门栏,对开铁制大院门,横看竖看,都是令人眼羡的乡村别墅,高大,宽敞,宜住,漂亮,温馨。破旧的分水墩村,很快如重生,村民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申请翻建旧房的报告不断递上,家家希望如心所愿。与此同时,村里还为一些老宅院刷新院墙,墙上画上彩色山水画。在村口,新开了“水云间”咖啡馆,云南现磨咖啡和云南鲜花,加上分水墩村当地的非遗扎染技艺,充满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村里的小公园、亲子菜园也相继建成。分水墩,俨然成了村庄里的都市,充满人文情怀。
渐渐地,许多在城镇购房居住、工作的年轻人,一到节假日,都愿意携儿带女,开着车,载着装备,回家省亲,共享天伦之乐。与此同时,也约朋邀友,到老家举杯换盏,共话未来美好前程,共度乡村美妙时光。他们将同学聚会、朋友相聚,工作交流,文化交流,信息交换,都选在了自己的村里、自己的老家,他们认为,让朋友来看看自己的老家,自己的村庄,既是怀念以往,也是展望未来;既是亲情回顾,也是友情加固;既是个人自豪,也是家人骄傲。
2024年,分水墩村顺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成了上海市“美丽乡村”。声名大振,村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而王燕伶和村干部们又在思考与摸索。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归到一根针穿起,远不是单一的改变村容村貌。这个富有冲劲的年轻班子,心里脑里都是怎样为村里做好工作做好事,村书记王燕伶认真地说:“我们的工作标准是看老百姓脸上是否有笑容,笑容多不多。”
为了老百姓的笑容,书记和村务班子经常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5月18日,又到了一月一次村里为八十周岁以上、当月生日的老人集体过生日的日子。一个超大蛋糕,三盘时令水果。三张长方形餐桌拼成一张超长桌,14位老人分坐两边,面对面,你问候我,我问候你,问候声里不断传出笑声。那天,他们都是寿星;那天,他们共同为自己庆生,互祝福如东海。吃了蛋糕,吃了长寿面,生日仪式结束,志愿者又给他们每人送上一份小礼物,里面是老人爱吃的糕点和水果。坐在长桌子头上的阿婆,一直微笑着不多插话,最后却来了个经典的总结:现在的日子,是开心!村干部小王说:每月18日,我们为老人集体过生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因为老人们都喜欢,都在盼望。他说每次为老人过生日,他都很有感慨,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工作的意义,是还想看见更多的笑容。面对村里常住人口都是老年人的情况,村里还特地设立了中医堂,让老人不出村就能得到中医养生指导和身体调理。每年的重阳节,专门开设“百寿宴”,迎来全村八十周岁以上老人欢聚一堂。糕点甜,菜肴鲜,老人们说着、笑着、品着,开心的同时,感怀曾经的艰难。回忆苦、更觉甜,脸上的笑容更灿烂。在村委后院,有一排房屋,L形排列。南北向的几间,是已经建成、只等设备进入的“基层阳光康复服务站”,服务站将免费为村民开放,为村里身体欠佳,或者有残疾的村民,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和服务。东西向的三间,分别是“青年养老中心”“东西部活动交流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目前正建设中,即将为村里老人提供养老需要的各种服务,看看书报,唱唱戏曲,谈谈国事家事,同时也为村里孤寡独居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村委会的院子,也成了免费停车场,村委前面的草地,成了免费的露营地。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村里的露营基地也从规划到落实,正加紧建设中,基地建成也将免费开放。
这些,只是村里为民所想、为民服务的小小缩影。王燕伶说,建设这些场所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是让老人有地方坐,有地方娱乐,其意义在于:让留守老人的生活更有质量,让更多家庭的孩子放心称心,让村子更热闹,让村民更开心,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要点。如今,当你走进分水墩村,走在分水墩村,你一直能看到、听到村民的笑,笑得灿烂笑得幸福,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笑。
采写手记
去分水墩村,心绪复杂,但又充满希望。分水墩村离头桥街道的中心很远,以我常规的认知判断,让分水墩村像靠近街道城镇的乡村一样美丽富饶,难度系数确实很大,因地理条件不允许,村里田地、沟河、房舍外部条件改观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可能缓慢些,可能滞后于其他乡村,但我没想到,当沿着奉联路走进分水墩村,眼睛马上就被无垠的葱绿、整齐的村舍惊呆了,这分明是美丽乡村的另一个典型,这里可以走一天,看一天。
我先去的地方是村里的四堂间。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生日会。分水墩村,每个月为当月满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集体过生日活动。这举动,在分水墩村,不算盘古,至少是开纪元。我看见每一位老人正在享用着村里提供的蛋糕和长寿面。老人们话语不断,笑语连连。老人们都说,村干部好,政府好,心里开心,明年再聚。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其实就是幸福的象征。
分水墩村老年人比例高,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需要策划,需要时间,需要组织,需要投入,分水墩村党支部是下了苦功夫的。最主要的是,让老人们感觉到,虽然身处偏远,但依然像街区的老人一样,有说笑有面吃。这样做,已经拓展了过生日的一般意义。老人们的孩子们,很赞赏村里的做法,一大早就送老人过来了,有的也加入了过生日的活动,他们想与亲人一起体验。他们说老人在老家过得健康快乐,自己在外忙工作事业也安心放心,可以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我在村里走走停停,像是在浏览一地一域的美好风光。在露营基地,看到了茵茵绿草,绿草蓬勃,散发着草的气息;在清水河畔,观赏了接天荷叶,感觉像是在公园看荷的乐趣;又在房前屋后,看见了番茄、黄瓜、玉米棒子,像是尝到了蔬果最新鲜的滋味。分水墩村,远离都市喧闹,空气纯净,云特别白,天也特别高,而一条条或长或短、或纵或横的河流,碧水映着蓝天,真的像是天上人间。在这么一个环境里生活,眼目清凉,心情爽朗,延年益寿是真实的。
抬眼青绿庄稼地,我与在菜园里拔草的大姐对话,说起村事农事,大姐脸露喜色,说村里现在真好。我问什么好。大姐说,村干部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我问大姐能都具体点说说吗?大姐别的不多说,就说一点:这几年村上重视村貌建设,还为村民统一规划农作物的栽种。她说:环境好,人的心情好,心情好,做事劲道足。我想起村书记王燕伶的一句话:老百姓的笑脸,就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我走在村里,看的最多的就是村民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我问王书记,你有农民朋友吗?王燕伶笑着说,有,而且是交心的朋友。
作者简介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在教材的光影里,书写语文的温度丨《奉贤报》月末聚焦
极度舒适!一组美图感受丰收的喜悦丨《奉贤报》月末聚焦
灼灼其华:江海村“桃花源”新记丨《奉贤报》月末聚焦
益民村:这里是筑梦的沃土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李窑村:“窑”看“李”面是原乡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