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元荡湖畔,23公里生态岸线蜿蜒舒展,慢行桥连接沪苏两地,红外监测仪静静捕捉着须浮鸥的栖息轨迹;不远处的青西郊野公园,水杉林倒映在澄澈湖面,白鹭掠过芦苇荡,“诗画江南”的生态意境在此刻具象成触手可及的美好。作为上海重要水源地、长三角生态门户和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青浦区近年来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林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转型,不仅让江南水乡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更为全国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浦方案”。
生态治理,机制创新是根本。过去,治水常陷“打补丁”困境,生态保护各守一亩三分地,难题难破、效率难提。而今,青浦跳出“单打独斗”的局限,创新建立“河长+”“林长+”多元协同机制,将河湖、林地、农田管护责任拧成“一股绳”,以系统思维破解“水、林、田”各自为战的治理痛点,不仅提升了生态问题处置效率,更彰显了系统治理思维。基层治理中,青浦将机制创新延伸至“神经末梢”。徐泾镇在小涞港治理中采用立体空间水环境治理技术,实现水清见底,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如今这条河道,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先后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上海市清洁小流域示范点等。重固镇则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步整治河道、林地、改造生态农田,其中章堰泾斩获上海市“美丽河湖”称号,朱家墩河获评“最佳整治河道”。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唯有打破部门壁垒、压实协同责任,才能让生态治理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释放出1+1>2的治理效能。
水无界、林相连、田相依,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独角戏”。跨域,在示范区是常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跨域协同成为一体化发展新常态,是示范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地处沪苏省际边界的元荡,是“一河三湖”的核心湖泊。“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从道路的通达和生态的修复开始。2019年,示范区首创“联合河长制”,河长们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跨界水体联保共治行之有效的路径。2020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印发,规范联合河湖长日常重点工作内容;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淀山湖、元荡、太浦河(含汾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及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聚焦重点跨界水体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关键问题,以项目化、清单化形式统筹推进跨界河湖生态治理。随着元荡岸线全线贯通,23.89公里的生态岸线变身风景清秀的跨域网红打卡地。
生态兴则产业兴,生态美则发展优。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等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从元荡湖畔的鸥鹭翔集、青西郊野公园的水杉映日,到小涞港的鱼翔浅底、章堰村的稻浪飘香,一幅“河安湖晏、林茂粮丰、人水和谐”的江南生态新画卷正在青浦徐徐铺展。
记者:李艳丽(首席)
摄影:李艳丽(首席)
编辑:朱人杰
责任编辑:王阳(首席)
终审:张全权(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