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或大或小的麻醉,当我们在紧张中接受拔牙,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或当我们沉沉睡去,将生命全然托付,背后都是现代医学中麻醉学科的飞速进步。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仍然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10.16日是世界麻醉日,最近我们收集到许多关于麻醉的故事,有来自人们的亲身体验,有来自家属的默默守候,更有来自麻醉医生自己的心声。在这一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感受“无痛”外的安心与温情。
@王先生
护士带我走进内镜中心时,我还在反复确认“全麻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吗”?毕竟前一天喝清肠药的经历,已经让我对这场检查满是忐忑。躺上检查床,护士在我手背上扎了留置针,冰凉的药水顺着血管流进身体,我忍不住缩了缩手。麻醉医生俯身过来,声音很轻:“等下数到三,你就会想睡觉了。”我点点头,刚要跟着他的节奏数“一”,眼皮就突然重得像挂了铅,脑子里的念头还停在“怎么这么快”,意识就彻底沉了下去,没有任何拉扯感,也没有一丝不适,像按下了睡眠的“瞬时暂停键”。
再醒来时,耳边是护士温柔的呼唤:“醒醒啦,检查结束了。”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窗外的阳光有点晃眼,第一反应是摸了摸肚子——没有想象中的胀痛,甚至连手背上留置针的存在感都很弱。护士笑着说:“你睡得可香了,检查全程才二十分钟,我们叫了你两声才醒呢。”
直到坐起身缓了会儿,我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原来全麻不是“失去意识”的恐惧,而是一场没有梦境、没有痛苦的短暂休憩。那些曾让我焦虑的“检查过程”,在麻醉的作用下被轻轻抹去,只留下醒来后“一切都结束了”的轻松。后来听医生说,麻醉时他们会全程盯着我的生命体征,这场“小睡”的背后,是他们稳稳的守护。
@赵
曾经经历过局麻,过程感觉很奇妙,局麻药打下去手术部位瞬间变得麻木,能感觉到手术刀划皮肤的感觉,术中也有拉扯感,但是没有疼痛感,手术过程也很顺利,感恩麻醉的发明。
@素年锦时
人生总要经历几次麻醉吧。我是个胆子小的人,每逢去医院总会心中忐忑,有些治疗更是如临大敌,而麻醉带给我的是梦稳心安。
最近经历的麻醉一是拔牙,其二做肠胃镜。牙齿不好总要修修补补,最终坏掉只能彻底根除。打麻药是必经之路,如今打麻药的针可真细,麻药打入牙龈似有肿胀感,随后牙医一通操作,能听到钳锤之声而无痛苦之言,这就是麻药的功力,倘若没有麻药,人定会疼的死去活来。
做肠胃镜每个人都会小紧张,这对我是阶段性的经历,而于麻醉医生而言是工作日常。她们的柔声细语是最好的安慰剂,静脉注射麻醉药后,医生或是问些轻松的话题,或是闲聊,随着麻醉药起作用,这些声音渐渐飘远,消失在大脑深处的薄雾之中,人已进入梦乡……
在医生轻轻拍拂下清醒,似乎还不太愿意从沉沉的睡梦中走出来,梦醒时分,检查告一段落,放下紧张,轻松如羽。不知道在睡梦中麻醉医生的专业操作,唯知有她们佑我安好。
麻醉是外科之母,麻醉医生是患者最温暖的陪伴。
@熊熊
作为麻醉医生,自己曾经生小孩体验无痛分娩,感觉效果很不错。
@郑珊珊
我经历过两次腰麻一次全麻。自己又是麻醉医生,同时作为医生和患者,在俩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了几次。让我对病人的感受更加感同身受。同时作为每个月痛经的准时报道者。对于疼痛的感觉更加深刻。麻醉医生对于病人的主观感受需要更加强烈的安慰。
@感恩的心
今年四月份一次性拔掉三颗牙,因为有麻醉,拔牙时并没有感受到痛。尽管拔完麻醉功效结束后痛得厉害,但是比起拔牙的痛应该是微乎其微吧。感恩现代医学!感恩有“麻”!
@贝贝
2023年2月,春寒料峭,妈妈因输尿管结石引发剧烈疼痛住院手术。虽然知道这是个微创手术,但想到妈妈要进手术室,我的心还是揪得紧紧的。手术当天,手术室的自动门“咔嗒”一声缓缓闭合,将门外嘈杂的人声隔绝在外。在等待区,我的世界骤然安静下来,静得能听见自己慌乱的心跳。
就在这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是徐阿姨的家属吗?”我应声抬头,是一位身着蓝色手术服的女医生。她的眼睛格外明亮,宛如夜空中最清澈的星辰。目光轻移,我看到了她胸前的姓名牌——顾华华。
接下来的术前谈话,打破了我对“风险告知”的刻板印象。她没有机械地念出文件上的注意事项,而是俯下身,手里的笔在纸上轻轻划出重点,语气柔缓:“阿姨的年龄和结石位置我们都仔细评估过了,选了对她身体负担最小的麻醉方案,术后还会用镇痛泵,等她醒过来不会太疼,您放心。”二月的风还带着冷意,可她的话像一团暖光,把原本让人紧张的术前沟通,变成了踏实贴心的承诺。
三个小时的等待格外漫长。当手术结束,顾医生走出来。她拉下口罩,额角还挂着细密的汗珠,却先给了我一个安心的微笑:“结石已经取出,手术很成功,阿姨醒了,一切平稳。”那一刻,我紧紧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谢谢您”。但这三个字,又怎能承载她给予我们的全部安心?
转回病房后,顾医生的关怀仍在延续。那天傍晚,她下班后特意来看望妈妈,俯身在床边轻声询问:“阿姨,现在伤口疼不疼?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告诉我。”她仔细查看了镇痛泵的设定,又转头叮嘱我们:“晚上如果疼,随时按铃,值班医生都会及时处理,不要怕麻烦。”那段日子,妈妈刚做完手术,伤口的隐痛、术后的不适总让她情绪低落,可顾医生每次来探望时的轻声安抚,每次念叨“多喝水”、“别用力翻身”的贴心提醒,让妈妈在最难熬的恢复期里,始终攥着信心和勇气。
如今,妈妈早已康复,每当我们路过华山医院,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妈妈总会朝着住院部的方向望一眼,提起顾华华医生。因为她是妈妈手术中最温暖的守护者,她用专业与关怀,陪我们度过了那个二月天里最忐忑的时光。
@等待退休的麻婆
作为一位工作二十多年的麻醉医生,我深深为自己的专业感到骄傲,即便我们的工作不为大众所熟知,或者被称为手术室的“隐形人”或者“幕后英雄”。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么多年来经我手抢救过多少危重病人、处理过多少疑难病例。我们被誉为患者生命守护神,但我们更是一群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普通人。只是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隐藏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只求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与职业操守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安全。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我们自己的话——“我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我们的事业万古流芳!”
@刘医生
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麻醉医生,现在依旧奋战在我热爱的临床麻醉岗位上,是医生也曾是家属是病人,自己也曾体验过无痛分娩,不同视角感触不同,不得不说,麻醉状态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体验,能解决疼痛,亦能缓解焦虑,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器官系统,生命体征也是瞬息万变,所以才有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一说,麻醉和外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也“相爱相杀”,但终极目标都是患者的健康,最大的成就是困难气道一次到位,动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患者懵懵懂懂醒来说一句:“医生我一点都不痛耶,谢谢你”,这种职业成就感足以慰藉一天的疲惫。
@Zircon
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深切感受到手术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首协奏曲。从术前的麻醉访视,到术后的镇痛泵,从肌松插管深静脉,到心率血气出入量,麻醉和外科的完美协奏在患者心跳的“滴滴”声中平稳地推进。有时术中遇到出血,台上风起云涌之际,麻醉医生的脚步也会突然加快,从行板变为急板,药物徐徐注入,血压心率复归平稳。关好切口并不是乐曲的尾声,患者在监护室苏醒,回归人间的那一刻,旋律的余韵才慢慢淡出。
@王圣豪
我的妈妈是医院手术室的麻醉医护人员。在别人眼里,麻醉师或许不像外科医生那样常被提起,但我知道,每台手术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她的工作——精准计算药物用量,紧盯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没有痛苦、生命体征稳定。从小到大,我一直很佩服她,不仅因为她能把复杂的工作做好,更因为在我心里,医生就是帮人解决病痛的人,妈妈和她的同事们,都在实实在在地做着这样的事。
妈妈的工作节奏,用“忙碌”形容再合适不过。她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每天早上,我还没醒,就能听见她轻手轻脚地准备早餐,有时候是提前煮好的粥,有时候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加热的包子。等我七点多起床,餐桌上往往只剩她用过的碗,玄关的鞋架上,她常穿的那双白色工作鞋已经不在了,只有冰箱贴旁边压着一张纸条,写着“早餐在锅里热着,记得吃”。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假期,妈妈被叫去加班。挂了电话,我和爸爸没多说,只拿起车钥匙去送妈妈。到医院门口时,天已经很黑了。妈妈下了车,就快步走进了医院,很快就消失在大门后。我和爸爸没走,坐在车里等她——爸爸把座椅调低了些,拿出手机处理工作,我则趴在窗边,看着医院大楼里亮着的灯,想着妈妈此刻应该已经在手术室里了。那天回家的路上,车里很安静,我看着妈妈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的样子,忽然觉得,她的“忙碌”里,不仅有对患者的责任,也藏着对我们的牵挂。
现在我慢慢明白,妈妈的忙碌不是“应付工作”,而是心里装着患者。她不用刻意说“我要做好”,却用每天早出晚归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责任。这样的妈妈,不用我用太多“华丽的话”去夸,她本身就值得我一直学习。
麻醉,连接着冰冷的器械与温暖的生命。真实的故事与心声,让我们看到了麻醉这门严谨的神经科学背后,柔软的人文关怀。感谢所有朋友分享的珍贵故事,也向每一位在手术台旁,默默守护着监护仪上数字波动、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麻醉医护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麻醉科中心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