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文章详情

别让洗手液变成“毒液”!这些坑千万别踩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5-10-16 17:46:53

勤洗手是预防病菌的关键习惯,我们默认洗手液能帮双手“杀菌清洁”。但你绝对想不到——本该守护健康的洗手液,竟可能悄悄“叛变”,变成细菌疯狂滋生的“培养皿”!

用它洗手,非但没干净,反而越洗越脏,给健康埋下隐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的洗手液会不会也藏着这样的问题?快跟着一起辨别!

PART.01

洗手液≠都能杀菌

认清分类、科学选择

目前市售洗手液主要分为三类:

1. 常规洗手液: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通过泡沫带走污垢和部分微生物,但不具备持续杀菌或抑菌功能。

2. 特种洗手液:在常规洗手液基础上,添加了抑菌或抗菌成分,能有效抑制或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

3. 免洗洗手液:通过酒精等消毒成分清除手部致病菌的同时,溶剂会自动挥发,无需水洗即可完成手部清洁、抗菌或抑菌。但其对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杀菌作用有限,不能完全替代“流动水+洗手液”的清洗方式。

PART.02

抗菌洗手液,真的需要吗?

按需选用、不必强求

1.对于健康人群,日常生活场景(如饭前便后、外出归家)中,用常规洗手液配合流动水冲洗,即可达到卫生标准。若长期使用抑菌/抗菌型洗手液,可能破坏皮肤微生态,引发干燥、敏感等问题。

2.在医院、接触公共设施(如公厕扶手、地铁扶手)、照顾病人或疫情高发期等场景中,手部可能沾染致病菌,需通过抑菌/抗菌型洗手液降低感染风险。

PART.03

怎么判断洗手液变质?

一看二闻三触

洗手液若储存不当或长期不更换,可能变质滋生细菌。可通过以下3个细节初步判断:

1. 看:液体是否浑浊、分层、有絮状物或沉淀。

2. 闻:是否产生酸腐、霉味或异常刺鼻气味。

3. 触:粘稠度是否异常,使用后皮肤是否出现发痒、刺痛等感觉。

如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用。

PART.04

别让瓶子里藏了细菌

建议首选原装瓶,用完即弃。若需分装,务必定期清洁容器,长期不清洗加上潮湿环境,极易成为病原菌繁殖的温床。建议:

1. 每2周左右清洗一次容器:倒空剩余液体,用清水冲洗内壁,再用75%酒精擦拭或浸泡内壁、泵头及出液口,晾干后重新灌装。

2. 拒绝新旧混用:切勿将新洗手液直接倒入旧液中,应先清洗再灌装。

3. 选择易清洁容器:优先选用广口瓶或可拆卸泵头设计,便于深度清洁。

PART.05

洗手变污染,隐患重重

洗手液若被病原菌污染,使用后反而会沾染大量病原体,越洗越脏。

1. 手部原有伤口者,接触污染洗手液易引发局部感染、化脓、蜂窝组织炎

2. 免疫力较弱人群(如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可能因污染洗手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入侵导致更严重感染,如难治性肺炎或败血症

3. 健康人虽不易发病,但手部带菌后接触口鼻眼,仍有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的风险。

PART.06

两招看懂洗手液功效

1. 找字号:常规洗手液标注“妆字号”;抑菌/抗菌型洗手液标注“卫消证字”。

2. 看成分:若含乙醇(酒精)、异丙醇、三氯卡班、三氯生、对氯间二甲基苯酚、苯扎氯铵、氯己定等成分,通常具备抑菌或抗菌能力;只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等表面活性剂成分,则仅有清洁功能。

PART.07

外出洗手,这样更安心

1. 首选:用流动水+洗手液洗手,遵循“七步洗手法”,揉搓不少于20秒,彻底冲洗干净。

2. 备选:可携带酒精含量60%-80%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在无法接触流动水时使用。

3. 慎用:谨慎使用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和烘干机。有调查显示,部分机场、公厕洗手液细菌超标达600倍;烘干机更可能将冲厕飞溅的细菌吹至全身。

洗手护健康,细节莫疏漏:

选对洗手液,容器常擦亮;

干净手到手,健康有保障。

作者:沈佳瑾   指导专家:郭玮

点击“阅读原文” 失眠的原因找到了!竟然是因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