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水务海洋 > 文章详情

奉贤新城:实现绿化浇灌河道水全替代,交出节水生态新答卷

转自:上海水务海洋 2025-10-16 17:19:29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奉贤区聚焦绿化养护用水优化,创新探索河道水替代自来水模式,通过破解痛点、转变理念、健全机制,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新路径,为城市绿化养护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准破解工作痛点——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

在河道水替代绿化养护用水工作推进初期,面对绿化养护工作范围广并且分散的特点,以及取水许可申请、取水口建设、维护成本比较高的难点,奉贤区精准识别核心问题,并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为工作顺利破冰奠定基础。

养护单位使用上海之鱼内湖河水进行浇灌工作

1

一是针对水资源利用不充分问题,以水权交易为关键突破口,借助市场机制将未充分利用的河道水资源定向配置至绿化养护领域,有效激活水资源闲置潜力。

2

二是针对用水需求量大、传统交易匹配效率低的难题,充分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水信托”交易模式,大幅提升水权交易匹配效率,降低交易双方成本,为模式全面推广扫清障碍。

3

三是针对企业参与顾虑,秉持“一企一方案”理念,为养护企业量身制定科学取水标准与规范流程,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切实降低企业用水成本,彻底打消企业顾虑,推动企业主动升级养护设施、参与规范取水培训。

——树立生态经济双赢理念——

切实推动思想深度转变

通过多层次、多场景的引导,推动政府部门、养护企业及社会层面形成水资源集约利用共识,为工作推进凝聚思想合力。

奉贤新城区域内增设60个河道水取水点位,惠及绿化面积621.1万平方米

政府层面

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绿化养护用水改革作为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推动思维从“被动供水”向“主动优化配置”转变,明确河道水替代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企业层面

通过政策宣贯动员会、试点成果展示等方式,养护企业直观感受到河道水替代带来的“降本增效”优势,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企业深刻认可“以水养绿、以绿净水”的生态循环模式,积极响应政策,主动升级取水设施、开展员工培训。

社会层面

通过展示年节约自来水水量30.6万立方米(相当于1900户三口之家年用水量)、覆盖绿化面积621.1万平方米(相当于87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等关键数据,直观呈现节水降本、生态循环的双重成效,增强社会各界对节水工作的认可,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全力护航工作落地——

构建多元化机制协同

通过强化协同、创新模式、严格监管、有序推广,构建起一套多维度、全链条的多元化协同保障体系,为各项任务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部门协同机制

搭建多部门协同工作体系,一方面区水务局与区绿容局密切配合,联合组织召开动员会,宣贯政策法规,明确分工安排,确保工作方向一致;另一方面推动政府与市场机构协同,在上海市水务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指导支持下,对接平台资源,解决交易技术难题,保障交易公平高效。

创新水权交易机制

构建“多元交易+动态调整”的水权交易机制,打破传统交易局限。从初期的“协议转让”模式,逐步向“水信托”、挂牌交易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持续简化交易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抑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水资源管理目标。

健全动态监管机制

加强对受让单位取水行为的全流程监管,杜绝取水违规行为。要求设立取水点位标识牌,明确取水范围、水量标准等信息;强化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检定与数据真实性核查,确保河道水利用规范高效,夯实长效管理根基。

完善推广保障机制

遵循“试点先行、逐步拓展、全面推广”路径,在试点破冰、积累经验并实现奉贤新城区域绿化养护用水河道水替代全覆盖后,全面总结新城经验并向镇级绿化、林地单位推广,力争实现全区覆盖,推动改革从局部突破走向全域见效。

如今,奉贤区河道水替代绿化养护用水模式已初见成效,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更为城市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奉贤经验”。未来,奉贤区将持续深化水资源管理创新,进一步扩大河道水替代应用范围,让“活水”润绿更广泛的区域,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贡献更多力量。

奉贤区水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