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尖端科技绘就的城市绿心 | “城市更新”工作坊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0-16 17:12:32

作者:姜晓凌

图片:杨浦东、工作坊支持单位提供

登山、逛园、看展、听乐、观江……你能想象,在上海市中心2平方公里区域、上海世博会原址黄金地段,一个集工业退城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城市更新样板——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宛若一片城市绿心,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完美演绎,正为世界提供可借鉴的全球超大城市存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怎样才能以生态环保的理念,造一座好玩好看又好用的人工山?刷新国内空腔结构人工仿自然山林高度的双子山,给出了答案。作为国内首座高度超40米的空腔人工山体,其建造是一门平衡生态、功能与美学的艺术探索。

在上海堆山造景属实是个难题。因为江边软土地基承受不了这么大荷载,山体紧挨卢浦大桥,地下又有污水南干线、打浦路隧道等重要城市生命设施,堆山可能影响周边设施运行。这几乎要求双子山的建设和运营期间必须做到对沉降、位移的全方位监控。

为此,双子山被设计成一座M形的PEC结构覆土建筑,建筑内是空的,建筑上覆盖混凝土、挡土墙、灌溉层,形成山体。再看山体表面,一块块挡土墙,把山体分割成密密麻麻的“田”字格。将树种进格子里,能加固水土,防止滑坡;格子下铺设防水层及滤水层,挡土墙上面设置了树木加固设施。“创造性地采用了空腔结构的山体设计,用更轻的重量解决沉降问题,同时在空腔内最大程度节约利用空间。”于是,展厅、停车场、变电站及驿站等功能设施都被完美地“藏在”双子山内部,仅停车位就多达1500多个。不仅“肚子”里别有洞天,双子山的底部也是“就地取材”。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探索出了一条绿色环保的新方案——变废为宝,部分建渣已经成为建设双子山的“基石”。

如果说双子山的科技蕴含在山石草木之间,那么温室花园则是用科技带给市民游客一场奇妙之旅。上海温室花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温室花园,从百年钢厂旧址拔地而起,温室幕墙和结构一体化设计的无柱大跨空间,屋面采用空间张弦异形平面网格铝合金结构实现建筑的轻盈飘逸。

而就在今年8月中旬,位于世博文化公园内的艺术殿堂——上海大歌剧院主体基本建成,其独特的“中国扇”造型惊艳亮相。从空中俯瞰,剧院就像一把徐徐展开的白色中式折扇,阶梯呈螺旋式上升,延伸至天空,恰似打开的折扇,与黄浦江景及世博文化公园的自然景观相融合。据了解,针对中心蜿蜒而上的双螺旋楼梯轻薄且无支撑的结构形态,建设团队采用了两项世界首创的施工工艺——核心区外圈的15米超长、强度高达165MPa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悬挑预应力梁板结构,核心区内圈厚1.5米的现浇双螺旋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上海大歌剧院预计2025年底全面竣工。

科技,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可行方案;城市,让前沿科技有“用武之地”。双向奔赴之下,畅游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感知的是创新之美和技术之光;看得到的是繁华宁静,看不到的是创新奇思。

本篇报道获得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