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百年来首次开放!上海海关大楼里藏着多少颠覆你认知的历史细节?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10-16 15:54:54

海关大楼一楼,白玉装置与八角形藻井设计的穹顶壁画相呼应。(海沙尔摄)

初秋傍晚,海关大楼的楼梯处发生了一场意外的围观,主人公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宿新宝,他正指着一块碎裂的地砖,讲述自己的发现过程。地砖的背后,印刻着大象图案和字母“KMA”的标识。

“KMA是河北开滦煤矿的标识,可是河北开滦与上海外滩,相隔千里之遥。近百年前,海关大楼为何会选它?其实与中国近代工业有关……”

围观的人群中,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约而同地向前倾身。讲解渐深,原本零散的参观者也慢慢聚拢,小小的展厅角落宛如一间临时小讲堂。恰与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外滩光年·时空回响”的主题相契——历史在对话中苏醒,城市记忆也因此共鸣。

日前,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在上海海关大楼开幕。未来两个月,市民游客可以通过预约,走进海关大楼一至三层,参观展览并一睹海关大楼内部风采。这也是海关大楼百年来首次对市民游客开放,位于外滩“第一立面”的优秀历史建筑至此已全部对外开放。

文| 牛益彤
图文编辑 | 成东

老地标的新生

海关大楼的钟声,对上海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座始建于1927年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以其巍峨的钟楼和准点响起的报时乐曲,深深烙印在城市记忆中。而今,在即将迎来百岁生日之际,大楼将进行建成以来首次系统修缮。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市民在修缮前能亲眼看看这座建筑的原貌。”展览总策划钟律说。作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她的任务是将专业的建筑知识转化为公众能“可知”“可感”的展品。

展览的热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网上预约通道一开放,十分钟内名额就被一抢而空。每天开场前,提前到场的已预约观众已经在现场排起了长队,弯弯曲曲有二十多米长。队伍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40岁的小蕊女士抢到了工作日的票,她专程下班后来参观,“我对建筑内部结构很好奇,平时就爱逛美术馆。这里的拱窗、地砖都很有历史感,百年首次开放的机会太难得了。”

步入海关大楼内部,主办方用多维度艺术呈现与科技手段,打造出沉浸式、互动式的展览空间。展览以“外滩光年·时空回响”为主题,从一楼起始,包含楼梯转角的四个小展台,与三楼的报关大厅,五大核心展项——时空原点、海关记忆、建筑修缮、城市更新、江海关XR,错落分布在各楼层。

走进一楼大厅,最先吸引目光的是中央的“时空原点”,白玉装置与钟楼旗杆的位置,精准对应着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地理原点坐标。抬头仰望,八角形藻井设计的穹顶壁画令人惊叹,八面壁画皆以一万多颗天然色彩马赛克手工镶嵌而成,绘着帆影点点的海事图景。

“时空原点”与八角形藻井设计的穹顶壁画相映照。(海沙尔摄)

沿着楼梯向上,三层电梯间及二、三层的楼梯转角处,集中呈现着“建筑修缮”展项,缩小版海关大楼建筑模型、“海关钟声”体验区、大楼年表与珍贵设计图纸,还有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样本,一步步搭建起观众与这座老建筑的对话桥梁。

由ALIGHT光禹莱特团队打造的“数智江海关”沉浸式XR体验空间设在三楼,这里将数字技术与艺术美学深度融合——裸眼观看,就能沉浸式穿梭外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触摸海关大楼所承载的城市记忆与精神力量。首创“6面体”超沉浸投影技术,构建出360°无死角的包裹式全景空间,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无需借助设备即可全方位融入外滩的时空场景。ALIGHT光禹莱特品牌战略负责人田师艺表示:“为精准还原百年建筑的细节之美,我们团队扫描了外滩184地块的城市建筑并形成了高精度数字资产库,不仅形成了海关大楼的‘ 活态数字档案’,也能为后续实体修缮与城市更新提供依据。”

“城市更新”展示厅聚焦外滩城市更新实践,通过在三层大厅放置艺术装置、影像、图文、模型等多种媒介,呈现外滩街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成果。大提琴艺术装置内嵌三块屏幕,循环播放艺术季黄浦展区形象视频、外滩第一立面建筑介绍与外滩-01、02更新单元规划方案宣传视频。

钟律介绍,本次还特别设置了外滩城市更新意见征集装置,用于广泛吸纳公众对外滩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期待,观众参与度极高,“这也为后续规划设计和优化提升提供了参考。”

展览特别设置外滩城市更新意见征集装置,用于吸纳公众对外滩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期待。(受访者供图)

在三楼,也能看到不少首展的珍贵资料。如展出的江海关大厦(彩图)及钟楼修改图照片共有9张,为江海关大楼相关设计图纸翻拍照片,其中可以看到1927年江海关大楼的设计思路,特别是海关钟楼等上海地标性建筑,如何形成最终设计思路过程中的珍贵历史细节。该批资料此前一直保存于海关档案库房,本次为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展出。

修缮里的新发现

为了让展览更贴近市民,策展团队设计了许多互动环节。

在三楼展厅入口处,一个色彩斑斓的海关大楼模型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这个原本素白的模型,在开幕式当天被报童小学的几位学生画上了自己心目中的图案——有的画了藏宝箱,有的画了海龟,还有的在钟楼上画出自己的想象。

这个模型的策展者是设计师宿新宝。“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装置,不仅能让大朋友能沉下心来进行历史的深度阅读,更能让小朋友参与进来,实现共创”。

在海关大楼模型的旁边,还有一个微缩版的“大厅穹顶”,而这正源自宿新宝团队的一次历史追溯。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那是欧洲战船。”宿新宝介绍,“但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这些船其实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英国学者记录的中国沿海帆船。”

于是,团队将这一发现做成了互动展项:八艘中国帆船被制成磁吸贴,观众可通过视频了解每艘船的故事。这一设计,让原本静态的图案活了起来。

而地砖的发现过程,充满戏剧性。“一次在海关大楼内部行走时,我看到地面有块地砖碎裂了。”他小心抠取出来后翻转,大象图案赫然呈现。

“KMA代表开滦矿务总局,这款地砖承载的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脉络。”宿新宝解释道,“在1920年代,开滦煤矿的产品能进入海关大楼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其背后是民族工业崛起的时代背景。”

这个发现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修缮团队随后在档案研究中证实,当时大楼建设选材确实注重国产化,这些地砖成为见证那段历史的重要物证。

这块地砖,最终被陈列在从一楼到二楼的转角处,成为展品的一部分。

个体故事与城市记忆

在一楼的“海关记忆”展区,一座精心设计的复古接待台前总是排着队。这里被设计成“记忆存取柜台”,参观者可以在这里领取记载他人与海关大楼故事的卡片,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记忆。

“构成城市记忆的正是每个个体的故事。”上海织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潇颖在介绍策展理念时强调。展览以“量子城市”为宏观主题,却将落脚点置于普通人的微观记忆上,通过声音胶囊、影像年表和互动装置,让百年建筑与当代市民产生对话。

黄潇颖介绍,策展团队发现,虽然参观者中年轻人不少,但最活跃的分享者往往是中老年人。他们多是在钟声中长大、却第一次走进大楼的“老上海”,他们的记忆里装着这座城市变迁的点点滴滴。也正基于此,展览特别设置了市民声音采集装置,邀请观众分享对海关钟声的个性化记忆。

一位参观者留下这样的声音:“我父亲常跟我说,他小时候外滩还没有防汛墙。每到涨潮时分,会有大闸蟹从江里翻进来,小朋友们就拎着小桶到江边捞蟹。那时的外滩,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这段充满生活气息的回忆,让听者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代的外滩景象。

“我们不想让建筑成为冰冷的标本,”黄潇颖指着展品说,“通过故事互换、声音沉浸与时间年表的串联,我们希望海关大楼能在持续的人文滋养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针对海关大楼展览门票难预约的情况,本次还推出了《外滩光年》地图打卡活动。钟律介绍,通过文商旅联动方式,为未预约成功的观众提供免预约进入展馆的机会。

这份特别的“外滩号外”,既是宣传册也是导览图,更是互动载体。游客可前往大丸百货领取这份导览图,查阅外滩区域内历史建筑、展览空间、商场、老字号、微醺饮品与精品咖啡等六大主题的位置信息,按图索骥,轻松畅游外滩。更可以通过这份“号外”,完成地图打卡活动,“号外”标注了包括大丸百货、东海咖啡馆、老市府大楼等在内的周边地标作为打卡点。每个打卡点设有专属主题印章。参观者走访全部6个地点并集齐印章,即可凭完整盖章的地图直接进入海关大楼观展。这种设计将观展体验从室内延伸至城市街区,让游客在打卡过程中了解外滩区域的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

活动组织方表示,希望通过互动方式增强公众参与度,让更多观众有机会参观这座百年建筑的首次公开亮相。

还有哪些亮点?

记者了解到,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系列主题活动将于金秋陆续亮相。作为展区重要组成,系列活动涵盖主题分享会、城市漫步、趣味夜定向赛等多元形式,引导公众从“街区漫步者”转变为“城市阅读者”,在真实场景中感知外滩区域的历史脉动与有机更新。

10月,《外滩历史风貌与城市更新》专业分享会,邀请建筑保护、社区营造领域专家,围绕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功能再生、可持续开发等核心议题分享。

11月,“城市公共空间的数字化修缮”主题讲座,特邀XR沉浸体验空间制作团队专家现场分享。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展示数字化手段在建筑复原、空间优化与文化再现中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科技支撑。

10月至11月,承办方联合外滩街道推出4场城市漫步活动。由资深专家带队,参与者穿行于外滩历史建筑群与街巷间,探访文化地标、聆听建筑故事,感受城市变迁中的文脉传承。

承办方还联合黄浦区体育局,推出“国韵新风・活力黄浦”寻味老字号趣味夜定向赛,以全新视角激活外滩夜间体验。参与者在夜幕中穿梭老字号地标,通过趣味任务探寻传统味道,在互动竞技中感受历史街区的生机与温度,为城市更新注入生活气息与创新活力。

从室内布展到开放行走,从理念碰撞到场景体验,黄浦展区系列活动展现城市更新中“专业引领、公众参与”的推进策略,既是艺术季主题与内容的延伸,更是城市治理与空间营造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