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崇明岛中部新河镇新民村,青砖黛瓦的民宿与整齐划一的稻田相映成趣,土布纹样在阳光中流转生辉,瀛州古调的悠扬旋律随风飘散,构成一幅“非遗汇客、原味乡村”的生动图景。这个仅有3平方公里的村落,正以非遗文化为笔、农文旅融合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独具特色的江南图景。
非遗活化:传统技艺的现代重生
清晨的阳光穿过竹编窗棂,在玄奥酒店的土布墙饰上投下斑驳光影。新民村的崇明土布传承人周勤和她的团队耗时多年用纹样盘恢复制作的2000种土布纹样,在“经纬密码”展厅里静静诉说着崇明岛的纺织记忆。这些曾濒临失传的纹样,如今通过植物染工艺重获新生——从板蓝根中提取的靛蓝、用茜草根煮出的朱红,在老织机“咔嗒咔嗒”的节奏中,化作游客手中精美的手包、杯垫。周勤在村里创办的玄奥酒店和拾花、陌上舍2家民宿,将崇明土布、植物染、编织家具等非遗元素融合其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传承的魅力,在村里的“三坊十二集”中处处体现:土布体验区游客能亲手制作方巾,竹编工坊里孩童们可以尝试编织小动物。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竹编工艺蕴藏着民间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新民村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施久仁技艺精湛,细长的藤条在他指间翻飞,不一会儿便可成型为精巧的藤盘。2018年的崇明竹编技艺大赛中,施久仁获得“银手指”称号,村里精美的竹篮、藤盘、畚箕等随处可见。“这是我们新民村的文化logo,运用的就是土布和竹编元素。”新民村党总支书记陈慰燕指着村口的展示牌说道,对于村内居民来说,非遗文化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
产业共生:农文旅融合的生态乐章
站在村中心路望去,新民村的连片粮田与远处五星级民宿的青瓦白墙构成了绝美画面。近年来,新民村打造了百亩小葱基地、百亩山药芋艿基地和千亩粮田,这片土地上聚集了宁昕林开心农场、健禾蔬果合作社、瀛旭山药基地、根三水产养殖合作社等多家绿色高附加值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一个综合生态农业集群。
以农带旅,新民村通过与上海旅有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深度开展旅游项目挖掘,推动产业主体协作共赢,“民宿+”新业态不断发展。村集体与旅有家联合创建了“You+”营地,多次举办篝火晚会,众多游客慕名前往。稻田时装秀也时常在这片土地上演,模特们身着土布时装,在金黄稻穗间款款而行,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碰撞出惊艳火花。
村集体原有的卫生室和图书室等闲置资产,经过设计师的创意改造,如今已成为集休闲、运动、旅游于一体的骑行俱乐部,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骑行路线和装备租赁服务,并通过微信小程序“骑享新河”广泛推广,成为推动新民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俱乐部设计的3条特色路线,串联起周边多个村的骑行驿站,游客们可在稻田、竹林、河汊间感受“人在画中游”的原味乡村的诗意和美好。
“我们希望通过骑行俱乐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新民村,感受乡村的自然美景和文化氛围。”陈慰燕介绍,去年10月,旅有家发动了“万人游崇明,我做推荐官”活动,将新民村的酒店民宿、农场、营地作为重要打卡地,吸引了超1500人到访,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幸福织网:共建共享的乡村温度
在新民村,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每个人脸上幸福的笑容。示范村的建设中,通过项目资金扶持,新民村村域内4家合作社和3家家庭农场得到了全面的改造,同时提供了12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约2万元。此外,村内的酒店民宿为6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为2户农户带来房屋租赁收入,常年带动周边26户农户农产品的销售。“美丽庭院”建设中,39名村民获得“以工代赈”报酬6.5万元。
依托党建“微网格”,新民村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义务为村民提供“水电维修”“送餐服务”“医疗服务”3项暖心关怀项目。“服务队伍为老人送餐已经常态化,每月会有两次定期上门测血压,2024年水电维修就有200多次记录。”陈慰燕说,去年村里为辖区内59户老人家庭安装了智能摄像云台,4户老人家庭安装了智能烟感,切实提高了老年居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夜幕降临,民宿的露台上,游客与村民围坐共赏星空,这一刻,非遗文化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田间地头的活态传统,乡村发展也有了更多空间。新民村的故事足以彰显: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情相拥,乡村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文: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