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重要环节,2025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获奖名单重磅揭晓。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AIntagonists(AI拮矿工)” 团队,从全球11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竞逐前沿赛题:
“AI双路径筛选”填补药物研发空白
本届大赛聚焦于上海科研团队率先发现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新靶点:羟基羧酸受体1(HCAR1)。揭示该靶点通过感知乳酸信号驱动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成果,在今年2月最新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展现了广阔的肿瘤治疗前景。然而,针对该靶点的高效药物分子研发仍处空白。
瞄准这一前沿大赛设置命题。参赛团队需基于HCAR1的蛋白序列与结构信息,运用AI从千万级小分子和大分子库中锁定候选分子,并通过实验室验证其特异性与活性。这一融合计算与实验的双轮驱动模式,旨在为HCAR1靶点药物的临床转化按下“加速键”。
大赛成功汇聚了全球创新力量,吸引了来自中国23个省市及美、英、加等国的340名科研人员,组成118支团队参赛,累计提交摘要113份、筛选分子6944个。
培育创新生态:
从“顶层设计”到“平台汇聚”的上海实践
“这不是孤例,而是上海计算生物学产业生态厚积薄发的缩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刘厚佳指出,大赛的成功举办是上海计算生物学产业生态发展的集中体现。这一成就得益于“顶层设计+场景驱动+生态培育”的系统化布局。
在顶层设计方面,2023年上海出台《上海市计算生物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领域发展指明方向。在政策指引下,上海已在生物大数据解析、AI药物设计等方向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本次大赛正是该计划推进中的一项关键落地成果。它不仅是竞赛平台,更是一个以真实产业需求驱动创新的应用场景,聚焦上海原创的HCAR1新靶点,通过融合AI技术与药物研发推进药物的临床转化。
参赛队伍以高校为主体,展现出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在计算生物学专题座谈会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教授赵兴明表示,上海高校正打破学科边界,培养更多“懂生物、会计算、能落地”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持续输送核心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大赛评委与投资机构代表的深度参与,进一步打通了“科研-产业-资本”的对话通道,为创新成果的转化铺设了桥梁,也为优秀项目的后续转化与资源对接提供了高效平台。
贯通产学研链条:
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通过汇聚高校科研团队、产业界专家等多方力量,推动形成“靶标发现—技术验证—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计算生物学从科研探索走向产业应用提供系统性支撑。
大赛搭建的产学研协同枢纽,在多个环节展现出显著成效。在同期举办的计算生物学专题座谈会上,嘉宾们围绕AI在药物研发中的泛化能力与转化路径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国泰海通医疗健康行业部负责人王莉认为:“大赛为各方提供了洞察趋势、评估价值的高效平台,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与优化配置。”这种“以赛促产、以赛聚源”的机制设计,正持续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向上海汇聚,加速构建良性循环的协同创新生态。
平台的务实导向同样获得了科研一线的积极反馈。获得大赛二等奖的浙江大学博士后、“AOEDrug”团队负责人牟敏杰分享了他的参赛体验:“与以往参与的竞赛相比,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应用,不仅邀请了高校的评委老师,也邀请了来自产业届和投资界的代表,这种多元化的评审机制为我们科研成果的加速落地提供了宝贵助力,也对我们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根据“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生物计算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作为国内生物医药“第一梯队”,上海正通过大赛这样的平台,积极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创新链条。未来,上海将继续强化大赛的纽带作用,持续提升在全球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影响力,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走向世界贡献上海智慧与力量。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朱文莹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