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回家最头疼‘抢车位’,兜三圈找不到一个车位,每天都要‘斗智斗勇’!”提起过去的停车难题,彭浦镇幸福新苑的居民直摇头。这句抱怨,曾是上海无数小区居民的“心头刺”。
车位本就紧张,部分居民私装的地锁还霸占着公共空间;废弃的杂物,甚至是种着蔬菜的泡沫箱,也在公共区域划出一块块“私人领地”……幸福新苑的停车乱象,如同一个难解的结。然而,一场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的“百日攻坚”行动,在两个月内让这个老小区上演了暖心逆转。
彭浦镇幸福新苑辖区涉及三个居民区,内部道路互通,所有车辆都要从一个大门进出。这里的停车矛盾,特别是洪泉居民区67—90号区域,曾是社区治理的“硬骨头”。
“今天你装地锁,明天我摆椅子,公共地方成了‘抢地盘’。”
一位居民回忆,“为这,邻里之间没少红脸,好好的关系都弄僵了。”公共空间被层层分割,邻里关系也如同绷紧的弦,社区和谐与公共利益双双受损。
面对盘根错节的复杂乱象,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开启了破局之路。幸福街区党总支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牵头组建了一支由居委会、物业共同参与的联合调研组,将洪泉居民区67—90号区域列为首要整治重点,沉到居民中间去听真声音、找真症结。
调研发现,“停车难”背后其实是三重矛盾:
硬件不足:小区居民车辆保有量早已远超建设时的规划容量;
管理失序:“僵尸车”长期侵占、地锁杂物私设等乱象,让资源更加紧张;
而最让调研组触动的是第三重矛盾:情感症结。
“我们和几位用泡沫箱占地种菜的老人聊了很久。”调研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些老人说,‘我种点菜,就是图能天天看它们长高了没有,浇浇水,心里有个念想,感觉日子没那么空。’”
这番话点醒了工作人员。这些泡沫箱,旁人看来是占道的杂物,但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是缺乏陪伴与社区认同感的情感寄托。
“我们意识到,如果只是简单‘一刀切’清理,工作很可能碰钉子,比如老人情感上接受不了,工作肯定做不通。”幸福街区党总支负责人告诉记者,“治理,不能只讲法规的硬度,还必须兼顾人情的温度。拆除有形的地锁容易,解开心里的‘锁’更难,但也更关键。”
问题理清了,幸福街区党总支和洪泉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召开专项整治协商会议,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及相关管理部门齐聚一堂,明确了治理行动不仅要解决当前乱象,更要为后续的长效管理铺平道路,实现从短期整治向长效治理的转变。
共识落地,行动迅即展开。9月中旬起,在幸福街区党总支和居民区党总支统筹下,城管执法、物业、公安、志愿者等力量组成联合整治队伍,分三轮开展集中治理,依法拆除地锁、清运杂物。
同时,一个充满智慧的“绿化带认养计划”也相应推出。“我们跟阿姨爷叔讲,公共地方种菜确实不合适,但社区的花坛、规划的绿化角正需要像您这样有经验、有爱心的人来照顾。”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找到喜爱种植的居民做宣传,邀请他们从“占地者”变身社区花园的“共建者”。这一招,既治了乱,又暖了心,喜爱种植的居民找到了新的、被认可的情感寄托渠道,社区多了一片由居民自己呵护的美丽花园。
清理整治是“攻坚战”,而防止回潮、实现长效治理则是更考验智慧的“持久战”。幸福街区党总支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长效机制建设。
“现在我们的日常巡查机制很严密。”街区党总支负责人介绍,如今构建起了以物业负主责,居委会与党员志愿者协同参与日常巡查的机制,依托幸福综合网格力量,对违规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持续巩固整治成果。
同时,社区着手对清理出的空间进行精细化规划。将部分区域划定为新增的规范停车位,缓解停车难;后续计划将适宜场地改造为小型公共绿化、休闲角落,提升社区品质,从源头上减少无序占用的情况。
如今,穿行在幸福新苑,车辆整齐停放在划线车位里,曾经剑拔弩张的“车位大战”已然熄火。“现在秩序好多了,为停车吵架的事几乎没了,大家见面心情都舒畅了。”居民感慨道。
破解老小区“停车难”之类的治理难题,不仅需要雷厉风行的整治力度,更需要一份洞察人心、疏导心结的治理智慧。当公共空间在规则与温度中被成功重塑,回归的不仅是整洁与秩序,更是社区的和谐与认同。
记者:蒋文婕
编辑:路景斓
信息来源:彭浦镇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