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展板、老花镜、便民药箱
还有懂得倾听的就业援助员
这个藏在菜场旁的就业服务站
成了长者们爱去的暖心角落
正值“敬老月”,江湾镇街道仁德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焕新升级。基于毗邻菜场的区位特点,以及常有长辈前来为子女咨询求职的实际需求,工作站将原有服务全面升级为“老友好”特色服务,通过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流程优化与人员专业赋能,实现全面提质增效。
许多父母不熟悉现代招聘流程,却满怀对子女未来的牵挂。为此,工作站从环境设施到服务方式都进行了贴心改造。升级后,门口醒目的标识让长者远远就能找到目的地。站内墙面挂有大字版服务流程,每一步都清晰易懂。针对长者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服务台常备药箱、老花镜、温水瓶等物品。休息区内摆放了当日报刊和招聘信息折页,让长者在等候时也能获取有用信息。
工作站发现,许多青年的就业问题背后是家庭沟通不畅和代际观念差异。为此,援助员们主动深入社区,通过走访了解长者家庭中子女的专业背景与求职意向。每年毕业季,工作站会开展“家长就业观念引导”服务,通过面对面沟通、家庭座谈会等形式,帮助父母理解当前就业形势与多元职业路径,缓解因观念差异引发的家庭矛盾。
今年10月是我国第16个“敬老月”,工作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老友好”服务内涵,推出三项特色服务。长辈暖心代填简历服务专为不熟悉电脑操作的长者设立,援助员耐心询问子女的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和求职意向,代填简历的同时也解释现代招聘流程。就业政策进家庭活动组织援助员上门,为有需要的老人讲解就业援助政策,帮助他们理解就业形势,缓解焦虑情绪。青年就业暖心包则整合了岗位信息、培训资源等,一站式送达求职家庭,减轻长者为子女奔波的压力。
为确保服务品质,工作站打造了一支有爱心、懂政策、善沟通的“老友好”服务团队。通过定期开展适老服务培训、就业政策研习、沟通技巧演练,不断提升援助员的专业素养。工作站还建立了案例分享机制,针对服务中的典型情况,如“如何向长者解释新兴职业”“如何调解求职家庭代际矛盾”等主题进行定期交流,共同提升服务水平。
自“老友好”特色服务推行以来,工作站已线下服务103人次,开展活动32场,成功帮助7名青年就业。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未来工作站将继续优化服务细节,让就业服务从“有”到“优”,真正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暖心港湾。
记者:王欣竹
图片:王欣竹
编辑:王欣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