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一改,散步有地方歇脚,下雨天也不怕淋着,晚上亮堂堂的,心里踏实多了!
以前这里就是个普通过道,现在成了‘共享客厅’!
蒋家桥居民区是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内一个典型的混合型老社区,总面积约10.34万平方米,由蒋家桥小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里弄幸福村后村、振新大厦及沿街楼栋组成。
作为虹口最早一批“美丽家园”示范点,这里一直是欧阳路街道重点关注的区域。对混合型老旧小区的微更新改造,欧阳路街道坚持“居民需求优先”原则,从多次改造到公共空间优化,持续投入资源,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今年,这道连心门又“改头换面”。改造的亮点回应了居民对“宜居细节”的期待。原先仅具通行功能的门廊区域,如今变身成集休闲、遮雨、景观于一体的休闲空间。休闲座椅上面还加装了遮雨棚,让居民雨天也能安心驻足,座椅背后增添了蒋家桥社区Logo,夜间暖黄色的灯光既保障安全又营造温馨氛围。
改造还预留了“成长空间”,首期工程完工后,近期将把硬化地面升级为防摔塑胶地面,并重新设计小区大门灯光系统,让“家门口的风景”再升级。
这场“变形记”的背后,是社区“三驾马车”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协同发力。在街道牵头下,多次召开协商会,业委会收集居民对游乐设施老化的意见,物业测算施工对通行的影响,居委会则组织楼组长逐户讲解改造方案。
有居民提议“雨棚边缘要加宽才实用”,有老人担心“灯光太亮影响睡眠”,这些声音都被逐一记录、优化到设计方案中。正是这种“居民点单、三方协同”的模式,让改造既高效又接地气。
其实,连心门的故事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启。当时有居民建议拆除分隔蒋家桥小区与幸福村后村的旋转铁门,但居民区书记没有简单“拍板”,而是带着笔记本敲开毗邻门栋每户家庭的门。家住一楼的王老伯最初担心拆门后电动车乱窜,街道就在大门口加装摄像头、减速带,还在减速带上贴反光条防绊倒。这些暖心细节让反对者变成支持者,一道阻碍通行的“硬隔阂”就此变成广受好评的“连心门”。
从解决“能不能通行”到优化“怎样更舒心”,基层治理理念一再升级。欧阳路街道工作人员坦言,改造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要落在居民实际需求上。无论是首轮改造中增加的安防设施,还是此轮加入的休憩功能,每一次升级都在尝试解开一道“民生考题”,如何让城市更新不仅改变面貌,更提升生活温度。
门好看是面子,门里门外的人心暖才是里子。这道经历了多次“蝶变”的“连心门”,见证着居民们进出往来、闲话家常的寻常日子,也成了社区幸福生活最生动的缩影。
记者:徐维晨
图片:徐维晨
编辑:徐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