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医疗帮扶 | 上海援藏接力救治藏族老阿妈 两地共建健康桥梁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10-15 20:52:10

沪藏携手攻坚,为藏族老阿妈打通就医绿色通道。上海援藏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成果再现,日喀则与上海两地医疗团队无缝对接,让西藏同胞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近日,72岁的藏族老阿妈旺姆(化名)因近一月来右上腹反复隐痛,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就诊。既往外院的B超检查显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老人遂被收入住院部进一步诊治。

细致诊查,发现隐匿病情

在入院询问病史时,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的主治医师阿旺索朗细心地发现,旺姆婆婆外院的超声报告单上尚有“胆囊内实性弱回声、胆总管上段扩张”的描述,但并无相应的诊断结论。尽管老人入院体检时没有皮肤巩膜黄染等明显临床表现,为了排除合并其他病情而造成误诊或漏诊,阿旺索朗医生还是为老人安排了核磁共振、增强CT以及肝胆胰系统肿瘤标志物检验。

两天后,检查结果令治疗组医生和家属揪心不已:肿瘤标志物CA199明显升高(通常与胆道及胰腺恶性肿瘤相关);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在胆管及胰管共同开口的十二指肠乳头存在可疑肿瘤,因此才导致胆总管和胰管明显扩张;同时还发现胆囊内存在多发息肉。

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并非入院前认为的简单“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阿旺索朗医生立即将病情向上汇报给了普外科主任巴桑以及来自上海华山医院胰腺外科的援藏主任毛益申。

精准识别,沪藏远程连线

巴桑主任及毛益申主任随即带领治疗组对病情进行了细致分析。毛益申主任凭借在胆胰系统疾病领域的丰富经验,在仔细浏览患者的超声、CT、磁共振等多维度影像资料及肿瘤标志物结果后果断指出——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肿瘤和胆囊内的占位,均无法排除癌变可能。

同时,后续的诊治却让普外科的团队犯起了难。囿于目前医院内设备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当下无法进一步检查明确患者壶腹部及胆囊病变是否已经癌变。若病变尚未癌变,患者仅需接受简单的内镜治疗并联合腹腔镜的微创手术即可。但倘若病变已经癌变,患者则需接受“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胆囊癌根治术”的巨创、高难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创伤及难度均有着天壤之别,在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治疗选择也陷入了僵局。

“虽然我们日喀则目前硬件条件不足,但‘沪藏一条心’,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援藏资源,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质量的治疗。上海后方也一定愿意帮助我们。”毛益申主任立即联系其派出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上海市白玉兰远程医学网络中心为平台,为患者组织了上海专家远程会诊。

会诊邀请到了全国知名胆胰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傅德良教授,以及胰腺外科副主任金忱教授、蒋永剑副教授与狄扬副教授。在会诊中,上海专家同意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团队对患者的病情分析,认为胆囊及壶腹部病变均不除外恶性可能。若患者有意愿,可以选择前往上海华山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接受后续手术治疗。

沪藏联动,高效转诊治疗

远程会诊后,巴桑主任与患者家属详细沟通了会诊意见,家属表示愿意前往上海进一步治疗。在毛益申医生的协调下,华山医院胰腺外科傅德良主任的团队很快为患者预留出住院床位。旺姆老阿妈晚间飞机抵沪,第二天一早便顺利入住华山医院胰腺外科的病区。

入院当天,上海市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员、去年曾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援藏主任的狄扬教授便来到病房查房。狄教授一声“莫拉”(藏语:奶奶)的亲切问候,让旺姆老阿妈和家人在异地他乡感受到了温暖。随后,华山医院胰腺外科治疗团队迅速为老人完善了进一步检查:金忱教授为患者进行超声内镜及十二指肠镜检查,郭宇杰医师为患者加紧安排了PET-CT检查。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结果显示老人胆囊及壶腹部极有可能是均是恶性肿瘤。若需要根治肿瘤,便需要做极为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胆囊癌根治术”。

精湛医术,赢得患者感恩

“我们既然选择来到上海,便绝对相信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们。”在术前谈话时,老人家属对治疗组的郭宇杰医师说道。

2025年9月2日,傅德良教授、蒋永剑副教授、邹蔡峰主治医师和郭宇杰医师共同为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胆囊癌根治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专家们不仅为患者将两处肿瘤同时根治性地完整切除,还彻底清扫了周围淋巴结,达到了最佳的外科手术效果,术中出血仅仅不到100ml。

术后旺姆老阿妈恢复良好,手术后的第3天便逐渐开始恢复饮食,同时在家属的帮助下开始下床活动。术后第10天,复查显示无明显术后并发症。老人在术后2周便达到出院标准。

手术后的病理结果也证实了日喀则和上海专家们的判断:胆囊及壶腹部为两处原发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胆囊腺癌及壶腹部腺癌。得益于两地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断与手术,疾病尚处于中早期阶段。

出院当天,旺姆老阿妈和家属向华山医院胰腺外科团队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家属表示:“我们从日喀则到上海,一路上感受到了沪藏一家的深情厚谊。医生们不仅医术高超,还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这份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搭建桥梁,沪藏医线相连

旺姆老阿妈的成功治疗,是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努力,上海援藏医疗队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培养,已为日喀则市培养了一批高水准、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目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在巴桑主任及历任援藏主任带领下,已能独立诊治大部分普外科的疑、难、重症病例,诊治水平处于自治区前列。然而对于少数像旺姆老阿妈这样特殊的复杂病例,上海援藏医疗队员们成功搭建起了连接沪藏的医疗桥梁,让日喀则人民能够直通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上海援藏医疗队员们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能够远程、高效、及时地为患者对接上海顶尖医疗专家和技术。这种模式让日喀则人民在面对重大疾病时有了坚实后盾。

援藏不仅是24名“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员的任务,更是整个上海医疗系统的责任。上海援藏医疗队通过搭建沪藏之间的医疗平台,让后方的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日喀则,真正实现了“一人援藏,全院支持;一批援藏,全市保障”的大援藏格局。

从黄浦江畔到珠峰脚下,上海与日喀则虽相隔万里,却因援藏而心手相连。上海援藏医疗队不仅为日喀则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更搭建了一座永不落幕的医疗桥梁,让西藏同胞的健康能够得到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

来源:上海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