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中国工程教育蓝皮书(2023)》发布,为全球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思路——2025年WFEO之“培养面向数智时代的工程师”边会侧记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0-15 20:42:28

作者:高杰

摄影:杨浦东

当数智浪潮以前所未有之势

重塑全球工程图景,

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驾驭

这一时代变革的工程师?

10月14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培养面向数智时代的工程师”边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工程院、顶尖高校、研究机构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权威专家们,围绕数智时代工程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展开深度交流。《中国工程教育蓝皮书(2023)》同步发布,为全球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理念革新:从“技术专才”到“系统架构师”

“我们需要的工程师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专才,而必须是具有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架构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在致辞中表示。

这一转变要求工程教育进行系统性改革。张大良系统提出了六大方向:重塑教育理念、打破学科壁垒、推进教科产融合、再造教学评价模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将工程伦理教育贯穿始终。在他看来,“工程技术越是先进,越需要价值引领。”

对此,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叶民深表赞同,并提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议题——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和信息空间的“三元空间”深度融合,具备仿生形态与部分智慧的“类人”将出现。“类人涉足教育领域已并不遥远,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思考如何为这些非人类智能体注入正确的价值观与伦理规范。”

面对工程教育转型的迫切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则从教育经济学视角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以“近20年我国工科毕业生超4000万,但在岗工程人员仅1500万左右”的数据,直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教育效果具有长期延迟性。”朱高峰强调,必须加强前瞻性研究,确保工程教育投入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

实践探索: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寻找答案

理念的革新,最终要落实到培养的路径上。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张光新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构建“重工程、重交叉、重素质”的培养体系,开设“高阶工程认知与实践”课程,将机械控制、传感技术等基础模块与元宇宙、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模块结合;同时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引入真实项目,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华晨宝马研发中心副总裁Patrick Mueller结合30年行业经验坦言,中德企业均面临“高校课程滞后于技术更新”的问题,他提出“双轨培养”模式,既为资深工程师补修数字科学、机器学习课程,也让新入职员工在真实项目中学习智能技术。他强调,工程人才培养需夯实数理基础,建议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标准制定,并呼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应对技术快速迭代。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Joseph Press则描绘了2035年的工程师工作场景:“戴着AR眼镜,在虚实融合的空间里设计产品、调试生产线,AI助手实时给建议。”基于这个愿景,他提出“基因型模型系统工程”理念,建议工程教育要把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还要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全球挑战。

成果发布:蓝皮书解锁中国工程教育经验

作为本次边会的重要成果,《中国工程教育蓝皮书(2023)》的发布成为焦点。该蓝皮书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牵头编制,汇聚全国数十位工程教育领域专家智慧,整合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权威数据,全面呈现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拓宇现场解读蓝皮书核心内容。他介绍说,蓝皮书涵盖工程教育体系建设、“新工科”建设进展、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发展等核心板块,重点分析了数智时代中国工程教育的转型路径。“书中特别收录了部分顶尖高校的改革案例,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跨学科微专业建设等创新实践。”李拓宇强调,蓝皮书的编制不仅是“总结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成绩单”,更旨在“为全球工程教育贡献中国思路”。

共识凝聚:在数智浪潮中铸就工程脊梁

在圆桌论坛上,来自高校、企业和智库的嘉宾围绕“如何培养适配数智时代的工程师”展开深度交流,并凝聚了核心共识:面对数智时代的快速变迁,必须打牢学生的数理基础、培养其创新思维与批判性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同时,必须大力破除学科交叉、校企协同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起贯穿工程师全职业生涯的终身学习体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向汹涌澎湃的数智浪潮,本次边会汇聚的智慧,正推动中国工程教育界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行动,携手培养能够支撑并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铸就最坚实的工程脊梁。

本篇报道获得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