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闵行区莘庄镇好世鹿鸣苑小区17号楼的楼道里,墙上挂满了居民的书画作品,转角处摆放着用废弃材料制作的艺术品。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居民们用热情和创意打造的温馨空间,成为了邻里互动的温馨场所。
17号楼的创意灵魂是张琪钰老师。退休后的他,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成艺术珍品。他常用石头、树枝、贝壳等材料,创作出“贝壳山水画”“树皮浮雕”等环保艺术品。这些原本可能被丢弃的物品,经过张琪钰的巧手后焕发新生。他尤其擅长利用海鲜骨头、珊瑚、山间拾得的树枝和石头等材料,将它们融入传统水墨意境,创造出环保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我们楼道在张老师的文化熏陶下坚持了16年,并且将上海城市精神和群众对这块土地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杨之洪老师这样评价道。作为17号楼的邻居,杨之洪经常协助张琪钰布置工作室,帮助他整理创作材料。而娄玉琴,同样是楼道文化氛围的重要推动者。
“我从小就喜欢写字。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的父亲那一辈就是写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娄玉琴老师回忆道。她与张琪钰在2008年成为了邻居,共同推动了17号楼的艺术文化建设。多年来,他们将楼道打造成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空间,让传统书法和环保艺术在楼内蓬勃生长。
2013年,娄玉琴开设了免费的书法课程“阳光快车—诗词书法班”,通过诗词的学习和书法的练习,不断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2019年,书法班正式挂牌为“世纪阳光园诗书创作组”。在此期间,娄玉琴多次组织书法活动,带领邻里感受笔墨间的千年文化。她每周都会在4楼活动室开设免费书法课,吸引了许多居民参加,从十几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书法、赏析诗词。
“我们不仅学书法,还一起读古诗、写新诗,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娄玉琴说。她还组织居民们用书法形式记录楼道里的日常点滴,比如“楼道里的阳光”“邻里互助”等主题。
“娄老师每周都组织书法课,从楷书到行书,耐心指导每一位学员。”杨之洪补充道。书法班的学员们不仅在楼道里展示自己的作品,还经常为小区里的节日活动创作书法作品,如春节的春联、重阳节的敬老主题书法等。
“我们每年举办一次书法展,去年我们邀请300多名居民参加,今年6月17日在4楼的大会议室展览,共有200多幅作品。”娄玉琴介绍道。这些作品中,既有学员们临摹的名家书法,也有他们自己创作的诗词书法,充分展现了居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除了楼道里的书画作品和艺术装置,张琪钰和杨之洪两位老人还在楼顶开辟了一片小花园利用楼顶的闲置空间,种植了各种花草,楼顶花园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花园里还摆放着小木椅,供居民们休息赏花。
17号楼的艺术氛围不仅体现在墙上挂满的书画作品,更体现在楼道的每一个角落。张琪钰的作品包括环保主题的画作和用废弃材料制作的艺术品,娄老师则组织书法班,带领居民学习传统书法。他们还与杨之洪共同策划了“邻里艺术展示”,将居民的才艺展示在楼道的墙上,包括唱歌、跳舞、弹钢琴、拉二胡等各类艺术形式。“我们每年举办一次书法展,去年我们邀请300多名居民参加,今年6月17号在4楼的大会议室展览,共有200多幅作品。”娄玉琴介绍道。楼道墙面的“艺术角”,不仅展示了张琪钰的作品,也展示了其他居民的才艺,让整个楼道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空间。17号楼的居民们通过艺术交流,增进了邻里感情,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居住环境。在张琪钰、娄玉琴和杨之洪的带领下,17号楼已成为小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展示了居民的艺术才华,更传递了红色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成为社区共治的典范。这里既是创作天地,更是传递红色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