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天平 > 文章详情

《人民法院报》 | 上海一中院:倾听民意,我们是用心的

转自:浦江天平 2025-10-15 12:36:32

上海一中院:倾听民意,我们是用心的

近年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为切入点,通过启用代表委员会客厅、设立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数字改革赋能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等创新举措,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司法工作全链条,探索出一条“公开透明、协同治理、司法为民”的实践路径。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观上海一中院图书馆

上海一中院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调研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并举行调研座谈会

上海一中院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地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

上海一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吴金水(左三)走访全国人大代表杨勇(右三)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

新空间:启用代表委员会客厅

走进上海一中院,一面特殊的照片墙引人注目——墙上是上海一中院聘请的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31位特约监督员。这种形象展示,既提升了代表委员的归属感与职业尊荣感,又促进了人民法院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一位人大代表在照片墙前驻足良久,表示看到自己的照片倍感亲切:“没想到上海一中院如此贴心,能真切感受到人民法院把我们放在了心上。每次来到这里,都有回家的感觉。”

今年3月,上海一中院正式启用“代表委员会客厅”。会客厅内,米黄色长条沙发、法治宣传书架、水吧台和办公电脑一应俱全,为代表委员提供了一个温馨、专属的履职空间。

谈及“代表委员会客厅”名称的由来,上海一中院办公室主任骁克回忆道:“当时我们构思了诸多方案,起初想叫代表委员联络站,可觉得缺乏特色。后来吴金水院长提议用‘代表委员会客厅’这个名称,既体现会客接待功能,又能让代表委员有宾至如归之感。”

“之前到法院都是‘来去匆匆’,现在有了这个落脚点,更方便我们全方位了解法院工作,与法官们深入交流。”有政协委员表示。

据了解,代表委员会客厅设有风采展示区、会客接待区和履职办公区,具备“联系接待群众、全时全程监督、社情民意报送”三大功能。代表委员可通过智能显示大屏观看上海一中院公开开庭案件的庭审直播、参加视频会议、远程见证案件执行等,监督视角从“点线”延伸至“立体全域”。同时,这里也是代表委员倾听反映民意、参与多元解纷的平台,见证法官参与立法意见征询、代表委员建议提案论证、代表委员参与涉诉矛盾纠纷调解等重要活动。

除了会客厅,代表委员还能凭门禁卡或人脸识别的方式,从大门口直接进入法院所有公共区域“推门听庭”,以“四不两直”方式监督法院工作。对此,有人大代表称赞道:“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充分展现了法院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和司法公开透明的决心,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通过创新建立“人大﹢政协﹢法院”协作机制,上海一中院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司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今年3月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上海一中院开展调研十余场、近百人次。上海一中院以代表委员会客厅为载体,邀请代表委员列席全院重大会议、参加新闻发布会、参与庭室特色亮点合作活动,接待多位代表委员来院沟通交流,为代表委员联络打开了“新空间”。

新桥梁:设立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

上海市政协委员黄冲长期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发现残疾人多样化就业存在壁垒,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虚假挂靠残疾人证骗取优惠等“钻空子”行为,但因缺乏相关数据和实证案例,调研工作一度陷入困境。经市政协办公厅介绍,黄冲得知上海一中院或许能提供司法数据支持。经过双方联合调研,合作撰写的《完善本市残疾人就业就医等相关权益保障》社情民意信息被上海市政协信息刊物《社情民意》采用,有力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这只是上海市政协与上海一中院在社情民意信息领域合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12月,上海市政协同意在上海一中院设立“上海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这也是上海市政协在全市政法系统设立的首个联系点。今年3月,该联系点与代表委员会客厅同步启用,截至目前共报送社情民意信息35篇,其中6篇被市政协信息刊物《社情民意》采用,3篇报送至全国政协,除残疾人就业、集体土地租赁、职业健康保护等涉民生领域外,还涉及数据市场竞争、电竞产业发展等社会发展的新兴领域,为上级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上海一中院还通过建立司法大数据采集分析机制,重点聚焦社会治理难点问题,全方位反馈司法一线的社情民意。通过与市政协、政协委员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化、专业化的社情民意信息联动机制,为上级决策提供司法数据参考,持续贡献司法智慧,助力相关社会治理问题的预防化解。“政协委员合作报送的社情民意信息能更贴合司法实际,法院也能借助政协委员的‘眼睛’,发现更多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政协委员评价道。

新“引擎”:开发全市法院首个数助政务应用场景

数字时代背景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将“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作为工作主线,形成以“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数助政务”五大板块为核心内容的数字法院建设框架体系。上海一中院利用这一契机,勇于创新,激活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的“数字引擎”。

代表委员对法院工作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交督办件的办理质效直接影响着代表委员对法院工作的评价。“过去,交督办件办理多是口头通知、人工统计,因案件数量较多且个案情形各不相同,一方面,办理和回复等事项的工作量比较大,且容易遗漏;另一方面,没有办法全程留痕,也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一位负责交督办工作的行政人员坦言。

怎样将外部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司法质效提升动能?交督办流程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数字化能够为司法政务工作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上海一中院以“交督办件闭环管理提示预警”应用场景创新作答,通过数字化改革破解代表委员交督办件办理难题。

去年10月底,该应用场景正式开发完成并上线,有的放矢地破解了传统交督办工作的难题。如今,打开“上海法院督查管理系统”工作台,可以看到所有本院办理的交督办件依序排列,每个案件的每个办理环节都全程留痕可溯。如果到了相应时间节点还未及时填报系统,承办庭庭长和承办法官就会自动收到一条提示预警短信,提示承办人落实相应环节的督办要求。过去需要手动追踪的数十个督办节点,现在可以由系统自动提示预警,就像给每个环节都装上了“北斗导航”。通过多达12个维度的提示预警,确保交督办件全流程高质量办理和高质量答复,向代表委员展示法院办理案件程序的规范、结果的公正,从而提升代表委员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交督办件闭环管理提示预警”应用场景是上海法院首个数助政务类应用场景,获评上海数字法院优秀应用场景评选数助政务类优秀奖。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应用场景共实现了对82个案件的2589次提示预警,对转办函签收、与代表委员及时沟通、每月进展反馈、超期未办结等各环节提示覆盖率达100%,办结案件的代表委员回访满意度明显提升。交督办件工作的高效办结得到代表委员的肯定,全国人大代表吴仁彪专门致信:“我深切感受到了上海司法环境的清朗和司法技术的精湛高效。上海一中院主动深化与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络,积极接受民主监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宗旨,把‘事事有回音’落到了实处。”

主动接受监督 提升工作质效

访谈对象: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吴金水

《民主·监督周刊》您认为,应如何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吴金水:人民法院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司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机关,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审判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司法领域的实践路径和方式方法。二要不断细化工作举措,实现“代表委员会客厅”和“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的常态化、实质化运营。充分发挥“会客厅”“联系点”在社情民意报送、服务联系群众和立法意见征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多方联动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三要继续深化合作共建,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落地生根。用常态化沟通联络做加法:更多邀请代表委员通过旁听公开庭审、参与司法活动等方式,亲身感知司法的公正与透明;不断改进和提升法院工作,确保司法工作更加贴近民意、符合民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用宣传引导做乘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加强对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司法公开、合作共建等方面的宣传报道,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民主·监督周刊》: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对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吴金水:首先,监督就是支持,支持就是监督。近年来,上海高院主动向市人大专题报告工作,向上海市政协专题通报法院工作,上海一中院主动赴市人大监司委汇报工作,邀请代表委员列席工作会议、参与重大活动等,这些工作体现了法院主动接受监督意识和司法公开决心,代表委员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全方位了解法院工作、支持法院工作,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其次,有助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关切。代表委员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更有看待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代表委员所反映的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所提的意见建议都是能推动法院发展的真知灼见。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回应代表委员关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最后,有助于将外部监督转化为改革创新“内驱力”,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司法实践。近年来,上海一中院接待了多批次多层级代表委员来院专题调研。代表委员的外部监督能够转化为人民法院不断深化改革的强大驱动力,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法院将其融入日常审执工作,积极改进和创新法院工作,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势,也使司法决策更贴近民意,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真正体现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民主·监督周刊》:下一步,对于做优做实代表委员联络工作,促进代表委员有效参与、实质监督法院工作,上海一中院还有什么具体举措?

吴金水:一是全面拓宽代表委员履职渠道,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代表委员会客厅”“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等为载体,充分借助代表委员行业影响力,深化代表委员与人民法院在党建共建、专题调研、讲座授课、典型案例培植等领域的合作,通过代表委员“他”视角和影响力,提升法院各项工作质效。二是共同构建社会治理“同心圆”,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充分发挥代表委员专业的优势以及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职业便利,常态化邀请代表委员与院庭长一起参与信访接待、审判执行等活动,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形成多元化解纠纷体系,共同构建社会治理“同心圆”。三是积极争取与上海市人大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司法领域合作站点早日落地。上海一中院始终自觉贯彻上海市委和上级法院部署要求,主动接受市人大监督,积极争取与上海市人大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司法领域合作站点早日设立,进一步拓宽司法工作联系人大代表、服务群众的渠道,将依法履行人大职能与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职能有机结合,着力提升司法工作质效。

来源丨人民法院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

记者:张巧雨

通讯员:王正叶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