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档案春秋 > 文章详情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档案查阅更便捷

转自:档案春秋 2025-10-15 12:33:37

“十四五”期间

上海市档案局(馆)民生档案服务

工作纪实

档案工作是记录城市变迁、承载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载体。“十四五”期间,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深化民生档案“一网通办”改革创新为核心抓手,通过“服务效率提升”“民生权益保障”和“公平可及覆盖”3个维度,破解传统服务痛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从价值导向转化为了鲜活实践。

 一 

聚焦服务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满足“便捷化”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要义,在于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保障人民权益和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一理念在民生档案服务中,首要体现为破解“查档难”,实现服务便捷。在传统档案查询中,群众需要“按部门找、按地域找”,例如查婚姻档案跑民政部门,查诉讼文书找法院,查出生证明找助产机构,跨区、跨部门查档时常面临反复提交材料、多次折返奔波的困境,既耗时又费力。为改善这一问题,上海市自2014年以来持续推进民生档案利用服务下沉,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婚姻登记中心、公证处等高频民生场景设立档案查询服务点,将婚姻登记、独生子女、知青、出生医学证明等30种涉民档案利用事项,从“档案馆办”转变为“家门口办”“便民窗口办”,成功实现“就近受理、跨馆出证,馆社联动、全市通办”,大幅降低群众线下奔波成本。

2018年后,上海进一步依托数字化手段升级服务,通过“一网通办”“随申办”APP及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各区的档案资源,群众无需线下办理,只需登录互联网平台,即可在线完成民生档案的查询、调取,直接获得电子档案,受理时间平均缩短至1个工作日,高频事项甚至能在15分钟内当场办结。结合移动端应用优势和群众办事习惯、生活所需,“随申办”查档功能持续优化,逐步实现高频档案查询事项“799”服务效能:即申报预填比例超70%;减少手动填写负担,首办成功率超90%;线上人工帮办1分钟内首次响应,解决率超90%。随着便民服务网点增加、种类丰富,全市民生档案服务人次已攀升至每年21万件,年度网办率达89%以上,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

 二 

保障民生权益,让档案从“存起来”变为“用起来”,满足“权益性”需求

民生档案贯穿公民一生,从出生、入学、就业、结婚,到退休、养老、身后事,既是重要的信息凭证,更是证明身份、确认权利、解决纠纷的法律凭据。例如,知青档案可用于认定上山下乡工龄,婚姻档案是证明婚姻家庭关系的核心材料,出生医学证明档案则是义务教育报名、出国办理手续等场景的必备文件。在传统档案查询中,“找不到档案、调不出材料”是群众权益难以实现的常见弊端。上海民生档案“一网通办”通过两大关键举措,为民生权益筑牢“档案保障网”:一方面,推动分散在各部门、各区的民生档案“应归尽归、应查尽查”,同步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从源头减少档案数据流失风险,确保“档案不缺位”;另一方面,打通跨部门档案共享通道,群众办理公证、结婚登记业务时,无需自行前往档案馆调取材料,只需授权公证处、婚姻(收养)登记中心直接调取馆藏档案,真正实现权益认定“有档可依、高效准确”。

“一网通办”并非简单搭建线上平台,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数据壁垒——通过整合全市民政、卫健、疾控、法院等部门的民生档案数据,推动服务重心从“分散存储”转向“全域可用”。而标准化的专业档案建设和统一的档案数据资源,正是“通办”得以落地的基础。为此,档案部门积极开展系列“通堵”行动,推动《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的意见》《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落地;联合市民政、司法、卫生健康等专业主管部门,印发《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档案管理办法》《上海市司法鉴定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范,起草《出生医学证明档案管理办法》,针对性解决涉民专业档案“量大、面广、管理难”等实际问题。“十四五”期间,全市逐步构建起民生档案标准化数据体系,不仅明确30种目录数据库建设标准,更统一了网办技术方案、接口标准、数据格式、编码规则、字段定义和申报字段等。目前,30种民生档案数据已全部归入“数据湖”,总量达2000万条,月均更新5万条,为政府推进“出生”“婚姻”“身后”等公民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 

推动“公平可及”,让服务从“集中化”变为“普惠化”,满足“均等化”需求

传统档案查询服务依赖线下档案馆,存在明显“服务鸿沟”。造成原因一方面是“地域差异”,中心城区档案馆人流密集,而郊区群众需长途奔波才能享受服务;另一方面是“群体差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因不熟悉线上操作,难以共享数字化服务的便利,均等化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区各级综合档案馆新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并已全部建成数字档案馆。各馆不断优化档案利用环境,延长开放时间,简化利用程序,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推动档案馆转变为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同质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民生档案“一网通办”以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打破时空壁垒,构建起覆盖全域、普惠全民的服务体系,推动均等化需求从“物理空间的可及”升级为“数字空间的易得”。在地域维度上,通过“全市一盘棋”的资源整合模式,核心民生档案资源彻底打通。无论是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居民,还是身处崇明、金山等远郊区的群众,只需登录“一网通办”平台或“随申办”APP,就能同步享有婚姻类等高频民生档案的查询服务,无需再耗费数小时往返郊区与市区的档案馆,地域距离带来的服务落差被彻底消除。在群体维度上,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服务,对不便出行的老年群体及上班族,市政府在档案馆、社区受理中心投放200余台搭载查档模块的自助查询终端,群众刷身份证即可打印档案证明,享受24小时不间断服务。对可能面临“数字鸿沟”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线上端设置“智能小申+档案馆专业人工在线帮办”双渠道,1分钟内即可首次响应查档需求。归根结底,“一网通办”并非简单推行“网办唯一”,而是构建“线上便利+线下兜底”的互补服务网络,真正践行“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数字化服务中掉队”的承诺,将公平可及的民生温度传递给每一名市民。

从资源建设到服务落地,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升级,上海市档案部门将“十四五”规划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档案工作每个环节,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今后,上海将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积极谋划“十五五”,让规划蓝图落地生根,以档案工作的“厚度”彰显人民城市的“温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0月9日  总第4349期  第一版

撰稿:胡正秋

编辑:曾婧

排版:龚紫珺

好文推荐

    “读档学史”专栏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学党史】新青年丛书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学党史】热血日报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看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看上海】上海证券交易所档案

    “档案里的作风建设”专栏

    • “让我们从会海中解脱出来!”数十年前,上海广大干部发出这样的呼声

    • 20世纪50年代,一名拉车工人给上海市长写信之后……

    • 20世纪50年代,上海各级单位为什么要厉行勤俭节约?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