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我与上海共成长丨擅讲“八卦”的小迪哥,让宝藏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15 10:35:42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年,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答卷上,青年人的身影愈发鲜明。生逢新时代,“90后”“准90后”们有哪些精彩的奋斗故事?他们又怎样参与、感知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90后”博物馆讲解员——徐迪。

“春秋时有位楚灵王,他以举国之力修建了章华台,被戏称为‘细腰台’,你知道这名字的由来吗?”

“因为楚王好细腰,楚国女子吃得比较少,登上章华台要休息三次……”

今年夏天,继《乐居长安》《万历那年》《相遇海昏侯》《汉·无极》等网红大展之后,闵行区博物馆的新展又火了“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开展仅三天,观展人数就突破1万人次。不少观众只能踮起脚、伸长脖子,隔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聆听上海市金牌讲解员徐迪引人入胜的讲解。

这两年,闵行区博物馆凭借“小馆办大展”连续火爆出圈,“博物馆小迪哥”也迅速走红。如今,不仅有众多粉丝专程为他的讲解而来,一些研学班也从各地赶来“蹭课”;在小红书、抖音、B站上,他的粉丝已超10万人,讲解视频被大量转发、借鉴和模仿。

作为一位区级博物馆讲解员,90后徐迪为什么能广受追捧?这位自称“闵行区博物馆大堂经理”的年轻人认真思考后,用半开玩笑的语气回答道:“因为我擅长‘讲八卦’。”

“八卦”背后的专业精神

徐迪给人的印象,颇具反差感。

记者初识徐迪,是在一个剧场里。他身着黑西装、戴着黑框眼镜,正以深沉而铿锵有力的语调,向台下观众讲述顾振烈士的故事,严肃而庄重。

待到采访时,记者来到闵行区博物馆,见到的却是一位阳光帅气的“邻家大男孩”,言谈举止轻松活泼,仿佛是另一个人。

他学的是播音与主持,但交谈时丝毫听不出“播音腔”。“小迪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端着,口语化表达,很松弛,他开创了脱口秀式的通俗讲法,而不是一板一眼背讲解稿。”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除了好细腰的楚灵王,被徐迪“吐槽”过的名人还真不少——

“辛追夫人其实是个吃货,她爱吃兔子、鹧鸪、斑鸠、天鹅、野猪,去世时胃里还有138.5枚甜瓜籽。”

“这张唐长安城的平面图上,分布着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长孙无忌的风雅旧居,你们知道这些房产的地段和价格吗?”

“叶公好龙又怕龙,其实是当时楚文化的一种隐喻,体现了‘原本崇凤的楚人主动吸收中原礼制(龙崇拜)’的复杂心态。”

“讲历史,就像聊家常一样。”徐迪认为,越贴近生活的东西,观众接受度就越高。他的讲解风格不仅表现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上,更体现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上,让观众听得懂、愿意听

“八卦”的背后是专业精神。“每次大展前,我要做大量功课,除了看展品资料,还会看B站上的中国通史,再看对应朝代的央视纪录片和考古片,日积月累,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徐迪说,自己在家做家务时,也会播放考古片。“说不定能恰好听到以后要用到的知识呢!”

十年来,他与馆内诸多宝藏文物相遇相知,把艰深枯燥的内容化为亲切的故事,让冰冷静默的宝藏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从“无人来”到“抢着来”,他与闵博共成长

备受追捧的“小迪哥”并不是一天炼成的。

2014年,徐迪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机缘巧合下遇上闵行区博物馆分馆张充仁纪念馆招聘讲解员。被录用后,他被调回闵行区博物馆本馆。

当时,徐迪与闵行区博物馆都还是尚未崭露头角的“无名小卒”。“十年前,区级博物馆基本没啥人去,我们还在闵行区图书馆二楼,只是个临时场地,来参观的基本是周边学校的学生。”

2019年,闵行区博物馆迁至新馆

转折发生在2019年。这一年,位于新镇路的闵行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超15000平方米。展览空间大了,挑战随之而来。和许多区县博物馆类似,闵博自身的馆藏并不丰富,以当地出土文物和民俗展陈为主,如何吸引观众?

2022年7月,闵行区经过努力,成功从西安博物馆引进130余套展品,推出特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一炮而红。每天放出的2000张票很快被一抢而空。展览期间,汉服博主们闻讯而来,在场中胡旋舞的舞台前争相打卡拍照。

与此同时,闵行区博物馆积极探索网络传播,徐迪开始大展拳脚,不仅担任现场讲解员,还开始直播,与新媒体博主一起出镜,用脱口秀的讲解方式带领观众步入盛唐。就这样,以“博物馆小迪哥”为核心的视频账号顺势而起

“万历那年”开展,徐迪穿着古装讲解

2023年9月,“万历那年——明十三陵·万历文物特展”开展前夕,徐迪带领团队进入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宫,提前拍摄预热视频,引发关注。“我们还邀请观众参与展品绘制,将绘画作品做成展览小册子,开展后,每天一本难求。”徐迪说,随展开发的文创也出了爆款,十二龙九凤冠冰箱贴卖断了货。

之后,2024年闵博策划推出“相遇海昏侯”特展,实现月均超10万观展人次,并成功为南昌“引流”,那段时间从上海前往南昌的旅客同比增长180%;2025年1月,“贞观鉴”特展开展,日均观展六千人次,现场甚至“挤得展位都被推走了”……

从“无人来”到“抢着来”,闵行区博物馆一次次刷新观展热度的纪录。沿着中华文明的脉络,用自带流量的重磅大展将历史串联,这便是闵博持续红火的秘诀。这十年间,徐迪也从文博小白成长为金牌讲解员。

“我是一位文化引路人”

“一进馆,就碰到小迪哥在讲解,信息密度好高,真人也很帅!”在社交媒体上,小迪哥的讲解视频下,这样的留言不少。

对此,徐迪的认知很清晰。“作为一名文博讲解员,我的角色就是一位文化引路人,希望引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化事业,热爱文化、传播文化。

“楚风烈”展览现场,正在讲解的徐迪被观众包围着

这几年,与闵行区博物馆一起“热”起来的,是闵行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供给和快速繁荣的文化产业。

对此,徐迪有切身感受:如今,来博物馆的人多了,喜欢听讲解的人也多了,“博物馆小迪哥”在各个平台的关注总人数已经超过10万。他将讲解直播做成切片,在视频账号发布,方便观展者回看。“开展首日的讲解视频,第二天就有研学机构把讲解词照搬过去,这说明了闵博特展的质量高、市场反响好。”

为了解决讲解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在徐迪的牵头与带教下,闵博“卷心菜”志愿讲解团队于2023年成立,最初的核心成员是五位全职妈妈,如今志愿者人数已超百人。“作为业余讲解员,一开始我们的水平比较‘菜’。但我们想为观众提供高水准的讲解,因此要不停地‘卷’自己,不断学习提升。”志愿者卢佳道出了团队名称的由来。

正在为青少年讲解的徐迪

卷,并快乐着。有志愿讲解员专程前往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还有志愿讲解员对照着纪录片,在近2万字的讲解稿上勾画。“有些观众专门冲着定时讲解而来,甚至为了听不同成员不同版本的讲解而二刷、三刷。”担任闵博宣教部主任后,徐迪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亲自讲解的场次有所减少,逐步安排优秀的志愿者上场讲解,但每场大展的首展必是他来讲解。

比起“网红讲解员”的称谓,徐迪更希望当好闵行区博物馆“大堂经理”,让市民乐于走进博物馆,徜徉在历史的大课堂里

记者:黄勇娣(解放日报)、陈奕宁

视频:杨丽群、孙晓鸣、黄安博、高进波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