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殷倩 耿挺
人工智能、绿色技术如何赋能工程实践?国际合作如何提升全球工程能级?在10月13日召开的“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上,来自全球各国的工程师们聚焦工程科技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推动之力。
而在一群参加这场全球盛会的上海高校工程领域大学生眼中,看到的是前瞻的研究、创新的思维、国际的视野。“近距离接触全球工程技术大咖们的演讲,更坚定了我们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信心和勇气,希望当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创造出同样绚烂的工程奇迹。”中国学生们发出了豪迈的青春宣言。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拥抱AI在新材料发现等领域的巨大潜力,但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引导技术发展,确保其红利能为全球社会所共享,避免加剧不平等,实现更均衡的人类进步。”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认为,展望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超越其传统角色,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进化成为高度敏感的“体外器官”,“它们将通过增强的感知能力,收集关键数据并转化为洞察,从而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提供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关怀。”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教授等职务的奥赛因•赫尔佐格在智能领域已深耕了40余年。他认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城市规划这一“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正迎来革命性工具,大型语言模型不仅能够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更具备多模态输入输出与海量知识整合能力,这将彻底改变规划师的工作方式。“系统可以提出批评、验证计划,甚至可以模拟未来影。这种人机交互式的规划方式,是未来城市走向智能化的重要路径。”
“工程师们的探索实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张嘉瑞说,“我现在研究课题聚焦医疗机器人,就是将AI与机械结合。”她表示,从这次大会中,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比如,现代工程中越来越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联动的知识背景。作为未来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深耕自己的专业,更要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才能让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具创新性,也更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里传授的理论与产业界需要的实践技能脱节,这导致了一方面全球急需工程人才。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的怪象。”英国物理学会主席基思•伯内特说,“该如何为世界培养未来所需的工程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培养工程师的方式,不该再固守‘先学完所有理论再解决问题’的旧课程表,而应转向‘问题导向’的教学,把真实的产业挑战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和整合所需的技能。”
“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复杂挑战,下一代工程师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跨学科思维。”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说,“亚洲的工程师们天性勤奋,更需要被赋予创新的自信与想象力。这也将是我未来在清华大学工作中致力推动的方向:一方面促进大学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聚焦于纳米技术与智能纤维等前沿研究,以可持续的、智能的材料催化未来产业。”
“我们学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提倡产教融合,实施了富有特色的校企联培模式。”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科学工程专业研究生郑丝雨说,“在这个模式下,工程类的学生有机会去企业参加实践,这将帮助我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岗位需求实现有效衔接。”
郑丝雨坦言,工程师大咖们考虑的问题角度给了她非常大的启示:“他们对于问题思考的切入点,非常具有创新性。比如,一位专家介绍了材料的智能化,从而达到绿色低碳效果,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角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清晰地看到,中国通过众多举世瞩目的工程成就,已当之无愧地屹立于全球工程领域的顶峰。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科协作为汇聚了顶尖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组织,作用至关重要。”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说,“而像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这样的平台,则让各国得以汇聚一堂,分享经验,建立信任。”
“我想强调全球合作与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基思•伯内特说,当前,世界许多地区都面临着工程师短缺的严峻挑战,各国之间需要通过教育合作、技术交流来共同提升全球的工程能力,“我必须坦率地说,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在工程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存在着严重的‘认知赤字’。我们不能再带着过时的偏见,而是应该更多地来到中国,亲眼看看这里的高铁、电网和制造创新。在工程领域,我们现在有太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工程类专业是一个从0带1的过程,我很享受课本上的知识在我手中变成一件物品的感觉。”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夏乐天说,“在此次大会上,业内大咖们分享的观点和见解,为我提供了国际的视野。这也坚定了我今后从事大算力芯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