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入驻“对的街”找到“对的人”,来看大学路上这家小店的开业故事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15 09:34:58

今年3月,茶饮新秀“小山堂”悄然落户于杨浦区大学路。这个不到40平方米的沿街小店凭借其独特的现代东方美学设计语言与充满文艺气息的品牌调性,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打卡风潮。

而在小店顺利落地、平稳运营的背后,是一幅由五角场街道多个部门、物业业主、楼上商户、周边居民以及广大消费者共同绘就的“共建共治”生动图景。它不仅是新消费品牌扎根街区的一个样本,更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下,多方协作、化解矛盾、优化营商环境的一次深度实践。

不只是“外摆”

大学路素来以浓厚的文艺氛围、开放的公共空间和高度社交化的街区生态闻名。对于主打“现代东方茶饮美学”的小山堂而言,大学路与其品牌理念高度契合,是理想的首选之地。然而,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拓展经营场景,同时完美融入既有街区风貌,成为品牌落地面临的首个课题。

开店筹备阶段,小山堂团队便主动与五角场街道建立了紧密联系。街道并未简单地抛出限制条款,而是成为了品牌的“街区规划顾问”,为其详细解读了《大学路街区外摆位管理规范》,引导小店提交了详尽的外摆位设置申请与设计方案。审批流程高效而专业,更难得的是,街道方面从外摆设施的材质安全性、色彩与街区整体的协调性、空间布局的流畅度,乃至夜间灯光的氛围营造等细节,均给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并非僵化的行政指令,而是在充分尊重品牌设计原创性的基础上,寻求与公共空间秩序的最佳平衡点,真正实现了“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如今,穿行于大学路,小山堂那片精心设计的外摆区已成为街角一景。其面积几乎与室内营业区相当,有效拓展了经营空间。隔断巧妙分隔出相对静谧的角落,既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感,又为顾客提供了适度的私密性。材质选择质朴温润,色彩搭配清新雅致,与店铺整体的东方美学风格相得益彰。每当天气晴好,三三两两的顾客惬意地坐在室外,手捧一杯特色茶饮,已然成为大学路活力街景的一部分。这个成功的外摆案例,始于规章、成于沟通,最终升华于对街区品质的共同塑造。

一场“风波”背后

盛夏来临,小店开业不久的喜悦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热浪”打断。紧邻店铺旁的大学路63弄,多位居民通过12345热线投诉,反映小山堂的空调外机安装位置欠妥,运行时产生的热风正对居民区必经通道,严重影响正常通行。

矛盾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多方利益,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连锁反应。五角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接诉后,第一时间至场勘查,发现居民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面对执法人员的询问,店主丁先生道出了创业的艰辛:原来,为了店内的消费环境和餐饮品质,当初选择了一台大型中央空调外机,无法置放于正常的空调安装位置,征得属地物业同意后,才安装于居民投诉的通道内,若此刻移机,不仅会产生不小的费用,还会影响正常营业,对于初创商户而言压力巨大。但其深知若对邻里诉求置之不理,长远必损商誉。

复欣物业负责人称当初就是看到小山堂已经买好了空调,为了避免其损失,所以让其将空调装在通道内,没想到后续发生了矛盾。而租赁方瑞安集团也有苦难言,表示自己只是将店铺租赁给了小山堂经营,矛盾应与己无关。为此各方都认为自己才是利益受损方,问题解决陷入僵局……

一方是居民的合理生活环境诉求,另一方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与物业管理的现实困难,执法队站在矛盾调解的中央,没有简单采取“责令整改”或“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而是俯下身段,充当起真诚的“协调者”和“解题人”。

经多次实地走访,执法队员与居民、店主、物业方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沟通,倾听各方核心关切,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经过积极斡旋,一个临时 “降温”的方案先达成——由租赁方瑞安集团提供一台冷风机,临时设置在受影响的通道用于中和空调外机产生的热风,用电由物业方复欣物业承担,小山堂负责设备的冰块添加与日常维护。冷风机运作后,通道的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居民的不满情绪也有所缓解,通过这次合作,各方逐步收起成见,为后续彻底解决空调扰民问题奠定了基础。

执法队趁热打铁,继续牵头组织街道相关部门、瑞安集团、复欣物业、小山堂以及居民代表进行协调。大家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反复探讨:能否找到更优的外机位?若原位改造,技术是否可行?居民是否同意?费用如何承担?多个设计方案被提出、比较、优化。最终,一个兼顾了效果、成本与可行性的方案脱颖而出——保持空调外机现有安置区域不变,将外机整体进行90度转向,并在出风口加装一个向上引导的排风管道,使热流向上排放,避免直吹行人。同时,对面向通道的挡板立面进行美化设计,力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占用公共空间,保持环境整洁美观。

这一精打细磨的方案平衡了各方利益:居民通行环境彻底改善,小店避免营业中断和高昂的移机费用,物业也以可承受的代价履行责任,改造所需的费用也由瑞安集团协调解决。方案出台后,执法队与属地创智坊居委同居民代表深入沟通,最终获得居民们的认可。施工完成后,昔日热浪滚滚的通道变得清爽整洁,困扰居民多时的矛盾终于圆满化解,大学路63弄居民再次通过12345平台,向五角场街道发来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小山堂店铺也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送来锦旗。

从“管理”到“治理”

小山堂在大学路的成长经历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迁。从帮助品牌合规设置外摆位,融入街区肌理,到巧妙化解因空调外机引发的邻里矛盾,五角场街道始终扮演着“解铃人”与“助推器”的双重角色。在这里,行政执法不再是冷冰冰的罚单与禁令,而是前置的服务引导、过程的耐心协调和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执法队员从“管理者”转变为深入现场的“解决者”,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罚”向“事前指导”和“事中协调”前移,力争从“单一管控”向“多元共治”的精细化治理模式转型。

小山堂的成功入驻与平稳运营,印证了大学路街区生态的包容与活力,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优质营商环境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优惠政策或黄金地段,更是一种基于理解、信任与协作的共生关系。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社区居民等各方在规则的框架下,为了更美好的公共生活与商业环境而共同协作。这种共生共荣的生态,正是大学路街区持续焕发魅力的根基。

对于初创新品牌而言,找到大学路这样的土壤,遇见五角场街道这样“对的人”,无疑是幸运的。这幸运背后,是基层治理者将温度与智慧融入城市毛细血管的不懈努力。他们关注一草一木的生长,倾听一楼一宇的声音,在细微处化解矛盾,在服务中激发活力。

未来,五角场街道将继续秉持这种“绣花”功夫般的精细治理理念,不断激活社区内在力量,携手各方主体,共同构筑更具韧性、更富温情、也更可持续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像“小山堂”一样的梦想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从“网红”走向“长红”。大学路的故事,小山堂的成长记,正是这座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注脚。

文字 | 成佳佳

编辑 | 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