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上海闵行的东南隅,黄浦江蜿蜒勾勒出“浦江第一湾”的灵动曲线,大治河如一条人工雕琢的碧玉带,与老闸港、丰南河等水脉交织,孕育出一片兼具“灶港盐田”肌理与“横波”风情的江南沃土——浦江正义风貌单元。这里曾是明清鲁汇的市井繁华地,是叶宗行治水、徐光启传农的文明厚土,如今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15个“沪派江南”试点营造单元之一,以19.09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北至大治河、南至老叶河、东至林海公路、西至金汇港),续写沪派江南的新章。
由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江南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国际集团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城市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组成的“三师联创团队”,循水溯源、逐脉寻根,深挖“田、水、路、林、村”的风貌基因与“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核,编制实施方案,致力于将这里打造成“可游、可居、可食、可赏”的田园新天地,让横波水韵与市井烟火在新时代交融共生。
卷一:
追根溯源
水利兴邦:从江浦合流到大治安澜
上海的水脉,藏着城市的成长密码。浦江正义单元地处长江出海口、太湖下游,自古“因水利而兴,受水患之扰”。
江浦合流的千年智慧——
明代永乐年间,太湖流域水患频发,浦江秀才叶宗行提出“疏浚范家浜引黄浦入海”的治水方略,经户部尚书夏元吉实施,让黄浦江成为太湖主泄洪道,不仅化解水患,更重塑上海水系格局,造就“浦江第一湾”的地理基底,也为后世留下“顺势而为、改造自然”的治水精神。
▲ 明代前太湖向东泄水图
▲ 明代叶宗行引浦入海后黄浦江示意图
大治河的时代丰碑——
大治河,解放后上海人工开挖规模最大的河道,位于上海市中部;因地处长江出海口、太湖下游、黄浦江畔的上海,既因水利而兴,又受水患之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不时面临洪水威胁、风暴潮侵袭。固1978年2月筹建,1979年5月竣工通水。因开挖于1978年,是被中央列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治之年”,故名大治河。
由于河道弯曲过多,流量日益减少,上海市委本着上下兼顾的精神,对闸港、小闸港、洋泾等河道裁弯取直,拓宽河面。1978年开挖大治河之后,闸港河废弃,大部分河段被填埋,残存河段成为水产养殖鱼塘等;同时为配套大治河又开挖丰南河,为保障农业生产和灌溉生活相继开挖南浦达泾、中南河、明星港等,至此,大治河沿线的水脉格局基本成型。
市井烟火:从耕读之乡到繁华集镇
江南才子地,烟雨书香家。
正义单元有着众多的历史名人,这里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作者)、治水先贤叶宗行、乡贤周茂源的故里,徐氏后裔在向观桥畔传承“经世致用”的农政思想,湾周周氏家族坚守“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
▲ 浦江名士——周茂源
▲ 浦江名士——叶宗行
▲ 浦江名士——徐光启
江南人家,且耕且读;
江南富庶地,市井繁华家。
鲁汇、闸港两集镇地处上海、南汇、奉贤三县交界处,历史上曾称之为“三角码头”。据光绪《南汇县志》载:“鲁汇、闸港两集镇始于明清年代,有居民数十家,市渐稠密、商市益盛。”20世纪30年代,鲁汇地区通电,街市商店鳞次栉比,市场较周边集镇更为繁荣。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鲁汇观潮节)、九月初九(闸港重阳节)是鲁汇地区地方节。前后3天各路客商云集,商品购销两旺。
卷二:
基因识别
蓝绿空间、林水相依;浦江镇紧邻横波主脉,孕育出了丰沃农田和茂盛林地。
林——林地资源富,片林居多;
水——闸港流芳,孕育七条水脉;
大治河、老闸港、丰南河、光继小宅河、鲁汇大宅河、老叶河等一条条犹如波纹状的河流,构成了一幅极具“横波"意向的画卷。横港宽,纵塘窄,林水田交叉相间,沿大治河向南枝状伸展的整体空间特征;
藤蔓水巷,水蔓叶田;
水的各种形态,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相互关联的水生态系统要素;
田——单元里的三分田,水稻田以集中连片百亩方为主;
路——单元里的路,环境变换中展现不同的风景画卷;
卷三:
“五划联动”与“三师联创”
的浦江实践
整体谋划和功能策划
沪派江南正义单元紧邻横波主脉南侧,坐拥闸港流芳的历史文脉、田连阡陌的生态基底与林水相依的自然禀赋,更承载着鲁汇湾周“商市水集”的市井烟火与徐氏周氏“耕读传家”的文化根脉。
由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多单位组成的“三师联创团队”,以“五划联动”机制为核心,锚定“浦江第一湾・田园新天地”发展愿景,通过传承耕读基底、梳理闸港文脉、激发乡村活力,坚持创新与传承并举,从体验架构(分层设计“研学+农事+文化+休闲”场景)、风貌定位(延续“横波”水乡肌理)、自然元素(守护“田水林村路”生态本底)、功能定位(承接超大城市功能溢出)、标志建筑(打造光启书院等文化地标)五方面,对单元内六个核心村落整体谋划,融入四时八节,营造耕学十二式,可游可居可食可赏,打造沪派江南生活新范式,形成水润禾谷耕学画卷。
▲ 空间意向画卷
▲ 浦江田园耕学图,行迹踏歌场景
空间规划
“三师联创团队”以“功能互补、空间有序、生态优先”为原则,构建“田园四章”空间格局:科创田园(三水汇周边):毗邻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区,引入农业物联网、生态监测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让“科技”赋能“田园”;水廊田园(大治河、老闸港沿岸):整合叶宗行治水遗址、大治河纪念馆、滨水栈道,打造“治水文化体验带”,让“水脉”承载“文脉”;乐居田园(正义、光继村):优化民居风貌(保留江南特色、提升居住品质),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打造“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让“村落”充满“暖意”;智慧田园(清美种植基地周边):推广数字化种植、机械化收割、品牌化销售,建设“都市农业标杆区”,让“传统农业”升级“现代产业”。整个过程中,团队持续动态优化空间布局、严格把控项目实施品质,确保“田园四章”蓝图从规划到落地始终连贯统一,实现“一张蓝图画到底”。
▲ 田园四章
▲ 总体规划蓝图
节点刻划和实施计划
“三师联创团队”以“资源深挖、场景落地、体验沉浸”为核心,系统推进十二式节点打造:一方面梳理徐光启农政思想、叶宗行治水智慧、周氏耕读家风等文化资源,结合传统节气,为每个节点定制特色活动(如曲林探幽、龙舟竞渡、鲁汇水集、湾周耕读等);另一方面联动空间规划,以游线、水巷串联节点,让游客在“步移景异”中感受“耕”的劳作之趣与“学”的文化之雅。最终将十二式节点打造成“可游、可居、可食、可赏”的活态载体,组成了行纪踏歌图,共同绘就“浦江第一湾田园新天地”。
▲ 耕学十二式
▲ 行纪踏歌图
整体项目实施采取分片区分步分期实施推进,划定项目首发区3.89平方公里为沪派江南打造样板,实施阶段为2025-2026年底前完成,主要是针对鲁汇水集、村舍趣田、渔歌乐钓、林溪萌乐、湾周耕读等节点实施内容;2026-2027年再逐步推进19.09平方公里全范围的项目节点打造,预计到2027年底初步形成上海乡村风貌保护与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探索出具有上海特色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首发方案
选取项目中风貌机理最典型、文化基因最突出的一段,作为项目首发区域重点打造;首发区域北至闸航路、西至洋泾港、东至泰青港、南至湾周小闸港,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区域内龙形水系蓝绿交织,生态基底优越;依托老闸港、泰青港、洋泾港和老叶河形成片区水环,区域内岛链密布;闸港流芳,发达的水系航运成就了鲁汇、湾周等商市水集;黄浦江改道前称黄龙浦,湾周是黄龙浦蟠曲而来,周氏家族世代聚居于此,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以“龙游阡陌·水润浦江”为概念主题,结合鲁汇水集、村舍趣田、渔歌乐钓、林溪萌乐、湾周耕读等节点打造,通过梳理现状交通路网形成道路环线,打造可游、可居、可食、可赏的生活新范式,开启一片田园新天地。
▲ 规划蓝图
▲ 功能节点
▲ 空间意向画卷
▲ 鲁汇水集
▲ 林溪萌乐
▲ 村舍趣田
结语
正义单元,属于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六域”中的“灶港盐田”地貌,“十二意向”中的横波风貌区。单元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浦江第一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连太湖流域之浩瀚,东接东海之壮阔,北通长江口之浩渺,南抵杭州湾之绵长。此地不仅是四大生态敏感区域的交汇枢纽,亦是闵行大零号湾生态科技创新片区的核心承载地,承载着无可估量的生态价值与创新潜力。
(供稿: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周龙娟、谷雨萱、刘磊;
沪派江南·闵行浦江正义单元三师团队: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江南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国际集团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城市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