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后浪”翻涌!杨浦科创赛场刮起“青春风暴”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9-26 16:39:09

近日,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总决赛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政立院区举办。一群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最强大脑”们,带着他们最“硬核”的技术,在这里上演了一场“登顶之战”。这不只是一场比赛,更像是在杨浦这片创新热土上,新质生产力从“种子”到“萌芽”的一次集中展示。

“90后”站C位,用硬核科技“说话”

复旦管院的报告厅里,一位“90后”创业者正用10分钟的时间,向台下红杉、德同、上海科创基金这些投资圈的“大佬”们,阐述如何用AI仿真系统,撬动一个千亿级的物理世界。台下,评委们时而点头,时而紧锁眉头,抛出的问题个个都像“手术刀”,精准地切向项目的技术壁垒和商业模式的“要害”。

在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总决赛现场,从182个全球报名项目中杀出来的19支精英队伍,在为最高的“聚劲大奖”展开最后的较量。

项目新,很多都是冲着解决“卡脖子”难题来的;创始人也新,超过四成是“90后”。“创业如航海,有人在等风口,而我们,要做造风者。”一位天使组的选手在台上掷地有声。

今年的项目有三个特点特别明显:更年轻、更国际化、AI驱动更强。创始人平均年龄38岁,正是当打之年。近四成的创始人有海外名校背景,他们从创业第一天起,瞄准的就是全球市场。而人工智能,不再是某个赛道的专属,已经像水和电一样,渗透到了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各个领域。

比如这次拿下“聚劲大奖”的“合成生物技术驱动二氧化碳固定和高值化利用”项目,听着就技术感十足。简单说,就是能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项目负责人汪庆卓在台上说,他们奋斗了十多年,就是想把实验室里的成果,真正变成工厂里能量产的产品。评委们问得特别细,从技术路线问到成本控制,再到市场推广,几乎是在帮他们做一次全方位的“商业体检”。汪庆卓也在台上分享了他的下一个“小目标”——“完成我们第一家量产的示范工厂”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作为现场评委之一,复旦管院的钱世政教授点评道:“我们不一定都要追求颠覆式创新,有时候,把不同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做持续性的创新,价值可能更大。”

创新不是天马行空,最终还是要落到产业上,解决真问题。这片赛场,既是技术比拼的竞技场,更是未来产业的“梦工场”,决赛路演的一个个项目,可能就是明天杨浦乃至上海经济版图上的新亮点。

不光有奖金,

更有杨浦的创新生态助力

比几十万奖金更宝贵的是复旦管院“手把手”的管理赋能,而这背后“点石成金”之手,则是杨浦这片创新沃土

天使组一等奖得主康永印坦言:“我是工程师出身,满脑子都是技术思维。怎么写商业计划书,怎么跟投资人打交道,之前一头雾水。”他说,大赛安排的赛训营,请来的都是实战派的专家,20个小时的闭门辅导,帮他把项目的商业逻辑理得一清二楚,“这比自己闷头琢磨一年还有用。”

这恰恰是杨浦创新生态最迷人的地方。这里有复旦、同济等顶尖学府,它们不只是知识的象牙塔,更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复旦管院办比赛,初心就是“育人”。他们把链接投融资资源、赋能管理认知,都嵌进了赛程里。获奖者不仅有奖金,还能获得高额奖学金,到复旦管院继续深造。

这就像一个接力赛。科学家们跑好“从0到1”的第一棒,把技术研发出来;大赛和高校,就来当“陪跑员”和“教练”,帮助他们跑好“从1到10”的第二棒,让好技术能找到好市场、获得好资本;而杨浦区提供的政策环境、服务配套,则为他们冲刺“从10到100”的产业化之路,铺平了最后的跑道。

从杨浦这片创新的沃土出发,这些今天的“造风者”,将成为明天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文字 | 沈莹

编辑 | 奚宇轩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