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创新是一座需要不断加固的桥梁,那么在中德之间,这座桥的支撑点往往隐藏在一场场日常的技术对接、一次次扎实落地的产业协作之中。9月22日,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分论坛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举办,这里既有弗劳恩霍夫协会带来的“应用驱动”模式的创新密码,也有引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新能源浪潮的长三角方案,更有来自一线产业的真正需求。
什么是创新“KPI”?企业愿意为成果买单
“我们将自己定位于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桥梁,通过把基础科研的知识转化为企业可用的技术,让企业用这些技术开发产品、投放市场。”论坛上,弗劳恩霍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小龙介绍了协会“需求导向、应用驱动”的创新模式。弗劳恩霍夫衡量研究所的KPI之一,就是有多少企业愿意为研究成果“买单”:三分之一的经费源自企业委托研发,使研究所成为产业和科技之间重要的创新纽带。在马小龙看来,只有让企业愿意为科研成果买单,创新才真正进入生产和生活。
这种“以用为本”的理念,在长三角找到了呼应。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上海正坚定不移地走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道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积极布局、加快突破,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诞生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弗朗恩霍夫功能定位相似,正承担起链接科技与产业的重要桥梁作用。正如科技部七司司长周云帆在论坛开幕式上所说,长三角国创中心和德国弗朗恩霍夫协会是中德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双方合作有利于持续拓展中德创新合作空间。
桥梁一旦架起,对话与合作便开始展开。论坛当天,来自弗劳恩霍夫协会的12家研究所代表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49家专业研究所、功能型平台、重大项目公司及联创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对接。会场内外,双方不再止步于“理念交流”,而是在一个个具体需求清单、解决方案与技术路线中,直面落地的挑战与机遇——从研发到转化、从政策到应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逐步走实走深。
碳纤维“漂流记”,见证中德合作历程
如果说“桥梁”是一种理念,“火花”则藏在协同创新的具体项目里。其中,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HRC)与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所(ICT)的合作,是“点绿成金”真实的写照。
时间拉回2014年,HRC的创始人带着“开发一个创新型的技术”的想法,踏上了去欧洲的旅途,寻找世界顶尖的创新机构进行合作。很快,HRC与弗劳恩霍夫ICT展开深度合作,“当时的想法是通过这种战略合作进行知识转移、技术转移,同时包括在中国、欧洲赋能技术创新和发展。”
技术合作只是起点。此后,双方共同攻克了碳纤维材料成型、回收等难题,让“轻质、坚固、可循环”的理念在电池盖、无人机、汽车壳体等多个产业一线落地。据介绍,每年中德团队还会定期组织年度交流,把“如何让技术适应中国速度”与“如何把德国的工艺标准落地中国”变成日常话题。回收再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绿色生产环环相扣,让产业链真正闭环。
这场合作还带来了双向奔赴的人才流动——德国学生来中国实习,中国团队去德国培训,创新不止是技术的事,更是知识、文化、管理理念的交流互鉴。正如弗劳恩霍夫ICT代表张绯昀博士所言:“我们不是照搬彼此经验,而是在一次次协作中找到了适合双方的创新节奏。”
一根碳纤维的“漂流记”,见证了中德技术、产业与人才如何从理念对话在现实中落地。这是中德产业协作中最动人的细节,也是“绿色合作”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可再生能源技术路径,勾画中德绿色合作前景
如果说模式与案例为合作搭起框架,那么真正让创新“长”出来的,还是一幕幕鲜活的绿色产业场景。论坛上,西门子、弗劳恩霍夫等企业和机构带来数字孪生、LCA、氢能、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多样化的技术发展路径,勾画出中德绿色合作的多元共振图景。
以西门子为例,数字孪生和能碳管理技术在工厂已实现产能翻倍、百分百绿电消纳、能耗预测与微网优化。通过“数字世界先仿真、现实世界再落地”,大幅提升了生产韧性和绿色能力。“绿色低碳不只是口号,而是中国企业抵御全球不确定性的韧性来源。”西门子中国可持续发展经理杨海林说。与此同时,西门子通过开放式数据平台,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推动供应链碳足迹透明化,让绿色成为跨国产业链的“硬指标”。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弗劳恩霍夫推进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和数字孪生实践。无论是生产一台机械臂,还是设计海上风电场,LCA让企业能在设计阶段就预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环境影响,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提供了“绿色通行证”。LCA能力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大部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在供应链,我们需要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减碳,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弗劳恩霍夫IBP气候中和生产和生命周期评估中心主任Daniel Wehner表示。
氢能与新能源汽车,则是中德合作探索绿色未来的新增长点。当前,长三角地区在氢能汽车、燃料电池、氢能走廊等方面不断探索。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看来,燃料电池和绿氢将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新支点,中德在氢能上的合作潜力巨大。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